飲食健康★飯菜混合餐點熱量高!恐致7不良影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飯菜混合餐點熱量高!恐致7不良影響
 
現代人漸漸習慣常吃「飯菜混合」(主食與主菜混在一起)型態的餐點,如滷肉飯、炒飯、炒麵、羹麵、義大利麵、焗飯、燴飯、湯麵等。此類食物會將醬料湯汁連同主食一起吃下,易攝取過多油糖鹽與熱量。

飯菜混一碗 恐攝取過量油、糖、鹽

使用碗公、未分隔的便當盒盛裝餐點最直接的影響便是不論供應的菜色多寡,學生都會把所有不同的菜色跟主食裝在一起。董氏基金會主任許惠玉表示,所有菜飯都混和,孩子吃不出原本菜色的色、香、味,甚至失去認識食材的機會!進一步探討,若習慣飯菜混一起用餐,可能會帶來以下7點不良的影響:

1)不易了解各種食物份量/

難以一眼得知各類食物量,難以評估孩子是否吃得均衡。

2)餐點外觀影響食慾/

對孩子而言,有時外觀比口味更影響食慾,飯、菜分離能讓餐點好看更好吃。

3)失去認識食材機會、降低料理美味/

各道料理混在一起降低美味的程度。不清楚各道料理內含有什麼食物,若餐點中有異物、細骨魚刺等,也較易增加吞下風險。

4)影響孩子使用筷子的技巧/

當食物放在大碗混在一起的時候,多數孩子選擇方便性較高的湯匙,久而久之便失去正確拿筷子的能力。拿筷子和湯匙所使用的肌肉群不同,對行為發展也有所差異。

5)無形之中吃下過多油糖鹽與熱量/

調味湯汁和飯混在一起,再加上使用湯匙,無形中會將多餘油糖鹽吃下肚,長期也會影響口味培養及健康。

6)養成「吃太快」的習慣,增加疾病風險/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醫師趙舜卿表示,2016年日本研究發現,吃飯速度快的孩子與習慣慢慢用餐的孩子相比,過重與肥胖比例較高、腰圍身高比大於0.5的風險明顯增加。吃飯速度太快,會讓大腦飽食中樞來不及接收飽足訊息,孩子感覺到吃飽前就已經吃過量,易導致肥胖;部分孩子也容易有消化不良、胃脹氣等情形。

7)「吃軟不吃硬」,減少咀嚼影響牙口發展/

食物濕軟減少孩子咀嚼機會。咀嚼可刺激唾液分泌、幫助消化,預防腸胃疾病發生,還具有刺激腦部細胞、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學習力和記憶力。咀嚼也有按摩牙齦和清潔牙齒效果,有益牙周健康。

每餐飯菜肉體積比221 飯和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少一半

許惠玉主任表示,學校午餐時間可加強飲食相關知識,也可實際執行用餐禮儀。更可透過與同儕間的共餐、打菜等互助合作提升飲食素養。學校可藉由午餐時間加強飲食教育,重視營養、食物份量、食物與健康、菜色口味及珍惜食物外,也應融入如飲食文化及社會互動的層面,讓孩子更加了解筷子等餐具的使用、餐盤和飯碗的差別、節慶食物及用餐禮儀等,從學校午餐培養孩子飲食素養。

飯菜分開盛裝,也能利用「每餐飯菜肉體積比221」「飯和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少一半」口訣,達到了解各類食物及均衡比例的概念。最好少選擇飯菜混合類的餐點,例如滷肉飯、炒飯、炒麵、羹麵、義大利麵、焗飯、燴飯、湯麵等。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 35歲的新先生,這陣子每天都在枕頭、浴室發現掉髮,而且量越來越多,前額兩側髮際線退縮,前額呈現明顯M型,面臨禿頭危機。朋友建議他民間飲食、外用偏方,造成頭皮發癢發紅,落髮更嚴重。求診之後,確診為雄性禿第3期,口服藥物半年後明顯改善前額頭頂髮量,髮型外觀也明顯豐盈。...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 50歲左右的李先生發展遲緩,爸媽帶他就診時,說他平時不太會表達,所以不確定有無不適。李先生胃口不佳長達2週,但奇怪的是肚子越來越大,這幾天很虛弱,每天都賴在床上。求診後經檢查、治療,才意外發現是慢性B型肝炎併發肝功能失償及肝硬化,已出現大量腹水。 肝炎不控制 致肝...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林奐妤) 許多孕婦認為,「懷孕時,一人吃兩人補」,因此喜歡吃高營養價值的食物,像是富含DHA的鮪魚。然而,鮪魚的營養價值雖高,卻有累積高濃度重金屬的風險,危害到胎兒健康。 重金屬累積腦中 影響幼兒智力發展 食藥署最新的飲食指南建議,大型掠食性魚類含有較高濃度的甲基汞等重金屬...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 一名40餘歲男性10月下旬與8名友人至菲律賓巴拉望旅遊5天,返台當天上午出現腹痛、腹瀉症狀,自行服藥後,晚間入境台灣時無發燒或不適。隔天男子出現水瀉、嘔吐症狀就醫,經檢驗確診感染霍亂弧菌,目前男子仍住院治療中。 霍亂症狀 大量水性腹瀉、嘔吐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