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養生警惕:豆漿6種喝法是給自己下毒

養生警惕:豆漿6種喝法是給自己下毒

  很多上班族喜歡把豆漿作為早餐的選擇之一。的確,豆漿營養非常豐富,且易於消化吸收。豆漿是防治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硬化、缺鐵性貧血、氣喘等疾病的理想食品。但是在喝豆漿時需要注意以下6點,否則可能會有損健康。

養生警惕:豆漿6種喝法是給自己下毒

切忌喝未煮熟的豆漿

1、忌喝未煮熟的豆漿

  很多人喜歡買生豆漿回家自己加熱,加熱時看到泡沫上湧就誤以為已經煮沸,其實這是豆漿的有機物質受熱膨脹形成氣泡造成的上冒現象,並非沸騰,是沒有熟的。

  沒有熟的豆漿對人體是有害的。黃豆中含有皂角素,能引起噁心,嘔吐,消化不良;還有一些酶和其他物質,如胰蛋白酶抑制物,能降低人體對蛋白質的消化能力;細胞凝集素能引起凝血;脲酶毒苷類物質會妨礙碘的代謝,仰制甲狀腺素的合成,引起代償性甲狀腺腫大。

  但經過燒熟煮透,這些有害物質都會全部破壞,使豆漿對人體沒有害處。預防豆漿中毒的辦法就是將豆漿在100℃的高溫下煮沸,破壞有害物質。需要注意的是:在燒煮豆漿的時候,常會出現“假沸”現象,必需用匙充分攪拌,直至真正的煮沸。如果飲用豆漿後出現頭痛、呼吸受阻等症狀,應立即就醫,絕不能延誤時機,以防危及生命。

2、忌在豆漿裡打雞蛋

  原因在於熱豆漿的溫度不足以對雞蛋充分加熱。雞蛋中很容易含有一些致病細菌,還有一些過敏原。這些成分沒有被充分加熱而失去活性的話可能產生一些不良後果。尤其是那種“走地雞”,下蛋的環境實在不敢恭維,通常衛生條件難以保障,含有致病細菌的可能性就更高。

3、忌與藥物同飲

  有些藥物會破壞豆漿裡的營養成分,如四環素、紅黴素等抗生素藥物。

4、忌裝保溫瓶

  豆漿中有能除掉保溫瓶內水垢的物質,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以豆漿作為養料,瓶內細菌會大量繁殖,經過3~4個小時就能使豆漿酸敗變質。

5、忌喝超量

  一次喝豆漿過多容易引起蛋白質消化不良,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症狀。

6、忌空腹飲豆漿

  豆漿裡的蛋白質大都會在人體內轉化為熱量而被消耗掉,不能充分起到補益作用。飲豆漿的同時吃些麵包、糕點、饅頭等澱粉類]食品,可使豆漿中蛋白質等在澱粉的作用下,與胃液較充分地發生酶解,使營養物質被充分吸收。

打豆漿要不要先泡豆子

  要想在家自己做出好豆漿,豆子要不要提前泡?

  1.不泡豆子聽起來好像很方便,其實要花費更長的時間。頭天晚上泡豆只需要一兩分鐘的時間,但浸泡之後就可以很快地打出豆漿來;如果不泡豆子, 啟動豆漿機之後的程序就要延長很多,帶上了一段加溫促進豆子吸水軟化的時間,實際上更費電費時。所以,從低碳環保的角度來說,或者從早上喝豆漿節約時間的角度來說,顯然是泡豆子更有利。

  2.泡豆子可以提高出漿率。和不泡的相比,把豆子浸泡12小時之後,豆漿的產率可以提高10%,而豆渣的產量有所下降。在12小時之內,泡的時間越長,出漿率就越高。也就是說,泡豆子有利於組織破碎,可以讓豆漿打得更細一些,使其中的營養成分更好地釋放出來。從口感來說,自然也是泡過的豆子做出來的豆漿口感更好。

 

  豆漿多出點少出點,或許大家並不介意。不過,泡豆和不泡豆相比,做出來的豆漿中,抗營養因素的含量也會有明顯的差異。看來,中國人傳統上都要把豆子泡過一夜再磨豆漿,是相當符合科學道理的事情,有利於身體充分利用豆漿中的營養成分。

豆子應當如何泡泡多久?

  1.室溫20-25℃下浸泡12小時就可以讓大豆充分吸水,再延長泡豆時間並不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2.不過,在夏天溫度較高的時候,室溫泡12小時可能帶來細菌過度繁殖的問題,會讓豆漿的風味變差。

  故而建議放在冰箱裡面泡豆。4℃冰箱泡豆12小時大約相當於室溫浸泡8小時的效果,如果嫌18小時操作起來麻煩的話,可以把豆子放冰箱里浸泡24小時,既可以獲得最佳的效果,操作起來又很方便。

相關推薦

一、青西紅柿 青西紅柿(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青西紅柿含有毒性物質、叫龍葵素,食用這種還未成熟的青色西紅柿,口腔有苦澀感,吃後可出現噁心、嘔吐等中毒症狀,生吃危險性更大。 二、爛白菜 爛白菜 食用腐爛的大白菜後,會使人缺氧而引起頭痛、頭暈、噁心、腹脹等,嚴重時會抽筋、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險。 三、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保健意識抬頭,健康商機起飛。為帶領民眾了解健康最新趨勢,獲得醫界與消費者高度肯定的美兆將舉辦「健康2.0趨勢說明會」,本活動免費參加,活動參與依報名先後順序,額滿為止。根據2015年最新《遠見》健檢指南報導,「醫界專業評選」健檢診所由美兆奪冠;《讀者文摘》第17屆信譽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讓新手爸媽最煩惱的就是寶寶怎麼吃。尤其是當「萌牙」後,許多爸媽都以為這樣就可讓寶寶吃大人的食物了,沒想到寶寶卻開始「厭食」。寶寶長牙,就意謂著即將進入「銜接期」,所謂的銜接期就是由食物泥(副食品)進入可吃固體食物的階段,副食品專家認為,不應跳過銜接期而直接食用成人食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寵物也能中醫治療!台灣夏季氣候潮濕、悶熱,不只人會得皮膚病,有著濃密體毛的貓、狗,更容易藏匿寄生蟲、黴菌而罹患皮膚病。獸醫師鄭宇光強調,寵物罹患皮膚病,多數飼主會帶到西醫使用抗生素、抗過敏藥物治療,其實利用中藥搭配藥浴,從體質改善可避免再復發。寵物常見的皮膚病,如疥癬、...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