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體能不佳!年長乳癌患者想放棄 節拍式口服化療續命

體能不佳!年長乳癌患者想放棄 節拍式口服化療續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一名70歲張姓老太太罹患乳癌,診斷時已是晚期乳癌不適合手術治療,加上張老太太長期患有心臟衰竭與糖尿病,體能狀況不佳,診斷初期家屬擔心患者年紀大,一度考慮拒絕治療。經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胡名宏建議,透過口服節拍式化療藥物治療,治療期間張老太太沒有難以忍受的副作用出現,病情穩定進步已達一年以上。

台灣乳癌年輕化 老年患者也增加

胡名宏醫師表示,研究顯示亞洲罹患乳癌的女性有近四成的年紀低於五十歲,相較於歐美國家而言發生的年紀較輕;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的高峰為45至49歲,相較美國女性高峰為70歲,有相當程度的差異存在,這種情形除了顯示東西方女性罹患乳癌致病機轉的不同之外,更提醒國人應重視定期的乳癌篩檢。另外近年來台灣逐漸進入老年社會,年長者本身除了自身可能患有的慢性疾病之外,少子化的情形也讓老年人口的長期照顧問題慢慢浮現。研究顯示當乳癌患者的共病症愈多,體能狀況愈差,容易讓乳癌的死亡率提高。因此照顧乳癌患者時,須考量每個人個別不同的狀況:年輕女性常有工作方面的需求,必須重視治療的方便性;而年長女性則要注意老年人共病症和家庭照顧支持系統的完整性,必須更小心在治療副作用的預防及處理。

藥物治療是晚期乳癌關鍵 減少癌症苦痛

針對晚期乳癌的治療目標,胡名宏醫師解釋,晚期乳癌因為癌細胞已經轉移擴散,無法局部治療,因此藥物治療是晚期乳癌治療最重要的治療方式。抗癌藥物的選擇包含化療藥物、抗荷爾蒙藥物、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藥物等等,需依照每位病患的個別狀況和不同的癌細胞特性來量身安排最適合的治療計劃。談到化療對於乳癌的重要性,胡醫師表示,晚期乳癌雖然如同其他慢性疾病一樣不易治癒,但有效的藥物治療還是能為病患帶來莫大幫助,減少癌細胞造成的苦痛,帶來有品質的生存時間與空間。遺憾的是,少數民眾對於治療仍有誤解,「絕大部分患者往往都是因癌症本身而過世,並非治療藥物所致。」

口服、針劑化療如何選? 衡量副作用、療效

目前癌症的化學藥物治療多數為注射劑型,口服化療藥物選擇相對有限,胡醫師表示,標準的化學治療藥物注射以2至3週施打一次,每次數小時不等,常見的副作用包含噁心、嘔吐、掉髮、白血球低下等。口服化療藥物治療較為方便,副作用較小,而且病患不用打針,也能減少病人待在醫院的時間。

節拍式口服化療 改善生活品質

口服節拍式化療藥物治療是一種特殊的治療方式,胡名宏醫師說明,節拍式化療的特點是低藥物劑量、短服藥間隔不中斷的治療方式,研究顯示這樣獨特的給藥方式除了能控制癌細胞之外,能改善腫瘤微環境,調控癌細胞周圍的新生血管及免疫細胞等,有助於治療腫瘤產生的抗藥性。更重要的是相較於傳統治療,節拍式化療因為藥物劑量較低,副作用更為輕微。

哪些患者適用節拍式化療?胡醫師說明年紀大、慢性共病多、體能狀況不佳的患者都很適合口服節拍式化學藥物治療;而需要上班的年輕族群接受節拍式治療,因為較少的副作用且能夠減少到院時間,更能維持原本的生活方式。此外,目前口服抗荷爾蒙藥物普及,一旦抗荷爾蒙藥物出現抗藥性,轉換成口服化療藥物也是一個理想的治療方式。

建立正確治療觀念 醫盼重視治療效益

「所有癌症治療醫師的願望,就是希望每個患者都擁有一個能幫助她(他)的治療機會。」胡名宏醫師說,抗癌藥物難免有副作用,患者應建立正確的觀念,衡量治療帶來的幫助與副作用,正視治療帶來的效益,選擇最適合的個人化醫療方式。

【延伸閱讀】

乳癌肺轉移 口服化療亦有機會長期存活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465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李蔚萱/台北報導】隨著年初新冠肺炎爆發,許多人在家防疫,不敢隨意出門的情況下,意外帶動了電子商務的發展,舉凡網路購物、美食外送、線上學習紛紛崛起,而網路交友軟體的使用人數,也有爆炸性成長。交友軟體的盛行,除了能排解現代人的寂寞,也暗藏了因約炮(與非交往對象發生性行為)而感染性病的危機。...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李蔚萱/台中報導】1名從事餐飲業的57歲婦人,長期深受腰痛毛病所困擾,礙於工作忙碌一直隱忍疼痛遲遲未就醫,只靠痠痛貼布及消炎止痛藥緩解症狀。某日症狀加劇嚴重到連50公尺的距離都無法行走,站立5至10分鐘就得坐下,求診神經外科診斷婦人是脊椎滑脫、脊椎狹窄,經微創腹側腰椎融合手術後,已可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早上起床關節僵硬,無法握拳,腫脹疼痛,別以為只是身體老化出問題,很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63歲的吳女士全身多處關節疼痛腫脹,日常活動舉步艱難,期間曾到骨科、復健科、家醫科及內科求診,都未能得到改善,一度病情惡化得倚賴輪椅行動,讓她身心俱疲。經友人介紹到風濕免疫科就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心臟疾病雖然可怕,但只要定期檢查,屏除不良的生活習慣,就能夠將風險降至最低。據衛福部108年度的統計,心臟疾病共奪走了19,859名台灣人的性命,占台灣108年死亡人數的11.3%,在十大死因中位居第二名,但比起107年心臟疾病的死亡人數已有明顯下降。這除了可以歸功於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