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高齡防肌少症上身!維持肌肉量2策略,延伸行動力

許多老人常覺得自己體力差、走不動…,事實上,隨著年齡增加,身體肌肉組織容易流失,一旦營養補充不足,加上食慾不佳與吸收力下滑等因素影響下,就容易導致體力衰退,甚至體重下降,進而惡化為肌少症,影響行動力。復健專科醫師提醒,聰明補充養肌所需的營養,並持續且規律運動,不僅有助於改善行動力,更是銀髮族擁有健康樂活人生的不二法門。

高齡防肌少症上身!維持肌肉量2策略,延伸行動力

亞東醫院復健科醫師林宗慶指出,台灣人口快速老化,65歲的高齡人口已經達到12%,到了2025年,老年人口恐怕會達到20%,高齡化已經是必然趨勢。面對高齡浪潮來襲,老人的健康照護刻不容緩,尤其是如何維持良好的行動力,仍然能享受健康自在的生活,是一大重要課題。除了應積極推動高齡整合服務外,同時要提早介入運動和飲食的管理,這樣才能健康活到老。

影響老人行動力 有3大隱形殺手

影響老人行動力的3大隱形殺手主要是「骨質疏鬆、肌少症、關節退化」,因為骨鬆可能造成跌倒後骨折,另外,罹患肌少症,患者的肌力會不足,在走路或站著都感覺吃力,還有走路不穩,容易跌倒,以及加重退化性關節炎,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增加死亡風險。

要預防老人肌肉流失,建議要提早預防,尤其40歲以後,有必要為自己「長」肌肉做好打算。除了提早調整飲食,也要改變「少動」的生活型態,即使必須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工作,也應適度間歇性起身活動,最好養成每天規律運動30分鐘的好習慣,強化肌力,並提升行動力。

老人肌力流失快速 比其他器官功能退化更快

為什麼老人的肌力流失快速?林宗慶醫師強調,骨骼肌是身體支持日常活動所需最重要的組織之一,而在老化的過程中,肌肉組織會逐年減少,稱為「骨骼肌減少症(肌少症)」。而肌肉的流失速度比其他器官功能退化更快,尤其是下肢大肌群的肌肉。

如果患有糖尿病、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造成身體慢性發炎,營養或蛋白質攝取不足,或很少運動的人,都是肌肉流失快速的高危險族群。如何知道自己有肌力流失的問題?通常肌力不足的表徵包括:走路速度變慢、瓶蓋打不開無法轉開、無力擰乾毛巾、體重愈趨減輕、小腿肚瘦到像鳥仔腳等現象。

高齡防肌少症上身!維持肌肉量2策略,延伸行動力

肌少症代表健康警訊,年長者除須多補充優蛋白質外,平日肌力訓練也不可少。

肌少症年輕化 不當減肥隱性年輕族群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已證實,肌肉量的多寡,是影響老人死亡風險高低的關鍵。若老年人單純只有肌肉質量降低至標準以下,即為「肌少症前期」;若低肌肉質量再加上低肌肉力量或低身體功能表現,即為「肌少症」;若三者都存在,即為「嚴重肌少症」。

在臨床上,常發現許多老年肌少症患者,除了和營養失衡有關外,與肥胖、代謝異常、心血管疾病、失智症、骨質疏鬆症等慢性疾病也脫不了關係。且近年發現,肌少症現在已逐漸年輕化,尤其不當減肥的年輕人,是最大的隱性族群。

養肌2策略:「肌」不可失

林宗慶醫師提醒,肌肉是行動力的延伸,肌肉的維持,除了需要足夠的優質蛋白質,更需要有規律的運動(特別是阻抗肌力訓練)的配合。尤其是補充高蛋白質食物,或更容易吸收的胺基酸營養補充品,都有助於肌肉快速恢復與維持。

策略1:補充優質蛋白質

養肌必需補充優質蛋白質,平日飲食著重均衡,除了選擇優質蛋白質,還要適度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以防止骨質疏鬆。建議,平日應多吃一些肉、蛋、喝牛奶、豆漿,以攝取蛋白質;另外,多曬太陽來補充維生素D,增加骨質和肌力。

一般蛋白質攝取量須達到1.2-1.5 g/kg/day,且攝取的形式應該以早、午、晚三餐每餐25-30克優質蛋白質,意即高生物價蛋白質為佳,其內含九種必需胺基酸,攝食後即可獲得足夠的必需胺基酸讓身體使用,而大部分的豆、魚、肉、蛋類和奶類,以及其乳製品當中,內含之蛋白質均為高生物價蛋白質(high biological value protein,HBV protein),建議須補充足量,以使肌肉蛋白達成最佳合成效果。

舉例來說,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專為成年人打造含有多種營養的口服營養品,可供選擇。只要每天在早餐中適度飲用,即可充份攝取到蛋白質、維生素A、B1、C、E,以及礦物質如鈣、鎂、磷、鉀等,是不錯的選擇。

策略2:阻抗肌力訓練

若體能狀況較佳,也可至健身房跟著專業教練一起鍛鍊,或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指導,進行適當的阻力訓練,或是在家也可使用彈力球,站立時墊腳尖,或可拿裝滿水的保特瓶當作小啞鈴訓練,以及可使用彈力帶運動,此為一種具有伸縮能力材質的輔助器材,可提供阻力、加強肌力的功效。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20/5782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綜合報導)不少人一到中年,就容易發胖。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中年人就算多增加5公斤體重,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像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疾病風險都會跟著攀升。超過肥胖門檻 體重就很難回頭研究首席作者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流行病學系教授法蘭克‧胡表示,平均來說,一般人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夏季艷陽高照,正是中暑旺季。中醫師周宗翰提醒,中暑症狀包括頭暈目眩、肩頸僵硬、容易疲倦、四肢痠軟、嘔吐、腹瀉、腹脹、頭脹痛、體溫升高、心悸等,有些人會覺得補充再多水,也無法解渴,當出現這些症狀時,就要提高警覺。如何判斷刮痧時機? 看印堂就知道…周宗翰醫師指出,根據中醫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國內老舊建築物普遍使用石綿瓦、含石綿建材,例如地磚、地板、防火門、隔音板、水泥板等。專家表示,石綿是第一類致癌物,拆除裝修過程可能造成職業暴露,但疾病潛伏期長達10年以上,預估2020至2030年間,每年恐爆發百例間皮瘤患者。石綿為第一類致癌物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60歲的彭先生及56歲郭女士都是在身體健檢時,經由電腦斷層分別發現單側及雙側肺部有疑似癌化的病灶;若是雙側肺部均接受標準的肺葉切除,一般都會影響呼吸功能,會喘、會咳嗽、且有痰,日後的生活品質恐會大打折扣。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由胸腔內科、胸腔外科、影像醫學科組成「跨專科精準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