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鼻竇炎惡化導致中耳積水 耳鳴恐伴隨出現

鼻竇炎惡化導致中耳積水 耳鳴恐伴隨出現

【NOW健康 凌芸斐/台北報導】現年30歲的張先生過去2年持續出現耳鳴現象,原先不以為意,近日常感覺左側臉頰脹脹的,四處求醫卻不見好轉,直到做了核磁共振檢查,才發現左側深處的上含竇內布滿不少膿鼻涕,確診已罹患慢性鼻竇炎。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認為,耳鳴發生成因百百種,當發現異狀時,應不拖延盡速就醫檢查,找出病因並治療才是正確作法。

 

鼻竇位於顱骨,正常鼻竇具有4對無菌空腔,鼻竇內充滿空氣,鼻竇內的粘膜由1種有黏液功能的上皮細胞及成千上萬的纖毛所構成。鼻竇有細小出口通向鼻腔,當慢性鼻竇炎患者的鼻涕變得黏稠,倒流堆積在耳咽管附近或中耳腔造成積水,就會引起耳悶、耳鳴,嚴重甚至影響正常聽力。

 

此外,耳鳴常見的發生原因還有年齡增長、耳朵老化造成的內耳血液循環不良、或焦慮引發血管收縮、狹窄造成血流不暢,最常見的是內耳聽神經的問題,包括噪音損傷或病毒感染、中耳炎等,其他還有像高血壓、心臟病、過度疲勞、緊張、情緒不穩和用腦過度、胃食道逆流或藥物副作用等,也都可能造成耳朵發出嗡鳴聲響,尤其是上述鼻竇炎導致耳咽管阻塞,也是引發中耳炎或積水常見耳鳴之因素。

 

李宏信指出,一般耳鳴的發生,初期因為聲音很小且時有時無,因此常令人疏忽,以為不嚴重而不願意治療,但隨時間拉長,耳鳴聲音就會逐漸大聲且持續不停,甚至愈來愈尖銳,發作時間可能長達24小時不停,長期下來恐造成聽神經不可逆的傷害。

 

李宏信說明,初期症狀輕微的耳鳴患者,聲音很低且小聲,3個月內養成規律作息、飲食清淡原則,秉持不熬夜、多休息及減少暴露於噪音環境中,多數患者都能不藥而癒。倘若耳鳴持續超過半年以上,耳鳴聲逐漸變大聲,嚴重干擾生活,治療上會利用藥物幫助患者打通內耳血液循環,並給予神經營養補給,加強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同時防止血管過度收縮,患者必須耐心長期持續治療,就可逐漸改善病情,直到耳鳴逐漸消失甚至痊癒。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失眠、作息不規律、緊張、焦慮,引發自律神經失調,耳鳴也常伴隨著發生。通常耳鳴不被定義為疾病,但卻可能是很多病症誘發,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日常生活應盡量放鬆心情、適時舒壓,少熬夜、養成規律穩定作息並睡眠充足,飲食降低鹽分,減少咖啡的攝取、少碰菸酒,適當補充維生素B群。若發現任何不適或症狀,應及早就醫、找出病因,才能有效對症治療。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本土新冠疫情仍在相對高點,今(4)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新增本土339例本土病例與2例境外移入,校正回歸133例,總計474例,死亡增加21例;新增本土個案雙北地區179例,苗栗縣快速增加至51例,指揮中心已在苗栗縣設立前進指揮所,協調廠商快篩與集中檢疫相關事宜...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根據瑞典的1項研究表示,慢性腎臟病可能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在患有慢性腎臟病的人身上,腎臟會逐漸失去從血液中過濾廢物和排出多餘液體的作用。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Hong Xu博士表示,即使腎臟功能只是輕度降低,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感染的風險,有越來越多的證...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新竹報導】配合政府新冠肺炎防疫政策,在全國3級警戒的情形下,失智症病人必須暫停參加日間照護活動,也無法前往失智據點,必須盡量減少外出。生活型態的改變,對於病人與家屬都是很大的挑戰。新竹台大分院神經部程郁文醫師,整理一些在疫情當中維持失智症病人與照顧家屬健康的小撇步,協助大家平安...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苗栗京元電子爆發群聚,昨(3)日啟動全廠大篩檢,媒體報導檢出51人陽性全數是移工,今(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正好苗栗新確診人數51名,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初步認定苗栗是移工群聚,已設置「前進指揮所」,確認採檢點設置、醫療量能、集檢所收治等狀況,現場指揮...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