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鼻竇炎惡化導致中耳積水 耳鳴恐伴隨出現

鼻竇炎惡化導致中耳積水 耳鳴恐伴隨出現

【NOW健康 凌芸斐/台北報導】現年30歲的張先生過去2年持續出現耳鳴現象,原先不以為意,近日常感覺左側臉頰脹脹的,四處求醫卻不見好轉,直到做了核磁共振檢查,才發現左側深處的上含竇內布滿不少膿鼻涕,確診已罹患慢性鼻竇炎。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認為,耳鳴發生成因百百種,當發現異狀時,應不拖延盡速就醫檢查,找出病因並治療才是正確作法。

 

鼻竇位於顱骨,正常鼻竇具有4對無菌空腔,鼻竇內充滿空氣,鼻竇內的粘膜由1種有黏液功能的上皮細胞及成千上萬的纖毛所構成。鼻竇有細小出口通向鼻腔,當慢性鼻竇炎患者的鼻涕變得黏稠,倒流堆積在耳咽管附近或中耳腔造成積水,就會引起耳悶、耳鳴,嚴重甚至影響正常聽力。

 

此外,耳鳴常見的發生原因還有年齡增長、耳朵老化造成的內耳血液循環不良、或焦慮引發血管收縮、狹窄造成血流不暢,最常見的是內耳聽神經的問題,包括噪音損傷或病毒感染、中耳炎等,其他還有像高血壓、心臟病、過度疲勞、緊張、情緒不穩和用腦過度、胃食道逆流或藥物副作用等,也都可能造成耳朵發出嗡鳴聲響,尤其是上述鼻竇炎導致耳咽管阻塞,也是引發中耳炎或積水常見耳鳴之因素。

 

李宏信指出,一般耳鳴的發生,初期因為聲音很小且時有時無,因此常令人疏忽,以為不嚴重而不願意治療,但隨時間拉長,耳鳴聲音就會逐漸大聲且持續不停,甚至愈來愈尖銳,發作時間可能長達24小時不停,長期下來恐造成聽神經不可逆的傷害。

 

李宏信說明,初期症狀輕微的耳鳴患者,聲音很低且小聲,3個月內養成規律作息、飲食清淡原則,秉持不熬夜、多休息及減少暴露於噪音環境中,多數患者都能不藥而癒。倘若耳鳴持續超過半年以上,耳鳴聲逐漸變大聲,嚴重干擾生活,治療上會利用藥物幫助患者打通內耳血液循環,並給予神經營養補給,加強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同時防止血管過度收縮,患者必須耐心長期持續治療,就可逐漸改善病情,直到耳鳴逐漸消失甚至痊癒。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失眠、作息不規律、緊張、焦慮,引發自律神經失調,耳鳴也常伴隨著發生。通常耳鳴不被定義為疾病,但卻可能是很多病症誘發,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日常生活應盡量放鬆心情、適時舒壓,少熬夜、養成規律穩定作息並睡眠充足,飲食降低鹽分,減少咖啡的攝取、少碰菸酒,適當補充維生素B群。若發現任何不適或症狀,應及早就醫、找出病因,才能有效對症治療。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台灣人口老化的影響除了生理疾病問題,心理問題也逐漸浮出檯面。台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去年接獲的400餘案企圖自殺長者中,4位就有1位是因「家人間情感因素」困擾而自殺,顯示維持與家人的良好相處,是維護長者心理健康的重要關鍵!台灣人口快速老化,據內政部統計,全國平均老化指數76....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奇怪!全家一起看電視,但為何蚊子總是專咬我?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指出,蚊子喜歡叮咬低體溫較高、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多、容易出汗的人。另外,體味較重、常擦香水者也是蚊蟲的最愛。一般來說,只有母蚊子會叮咬人類,原因是為了要繁衍下一代,吸血以產卵。至於公的蚊子通常不太咬人,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目前多數冠狀動脈疾病多採較方便,住院及恢復天數短,安全性較高的心導管手術作為治療為首選;醫師提醒,心導管術後都需要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以預防血栓形成危及生命安全,病人術後千萬不可擅自停藥,以免心肌梗塞上身。奇美醫學中心心臟科主任陳志成表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生活壓力劇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暑假在即,家長忙碌之餘,千萬要注意孩子3C產品的使用時間!精神科醫師提醒,長時間盯3C螢幕,不只讓視力變差,也可能影響腦部及認知發展,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影響社交溝通能力;更有許多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每天在螢幕前的時間,是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子。隨著科技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