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鼻胃管非插不可? 「免受苦」還有這個選擇

鼻胃管非插不可 「免受苦」還有這個選擇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一名58歲的賴先生因為腦出血長期臥床,吞嚥功能不佳,需倚賴鼻胃管進食,復健一年後,行動能力提升不少,但語言治療師考量管子長期置放,造成患者喉嚨黏膜壓迫,與家屬溝通後,建議改以「胃造口」方式供給營養,術後不僅順利擺脫每月置放鼻胃管的痛楚,提升生活品質。 

中風患者吞嚥困難 鼻胃管餵食照護不易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張家熙表示,中風患者出現吞嚥困難時,通常會選擇以鼻胃管餵食。對患者來說,鼻胃管置放過程相當不適,且一個月需更換一次,長期置放也容易造成喉嚨,以及鼻腔壓迫、潰瘍、出血等,加上鼻胃管容易滑脫、阻塞,增加家屬照護困難。 

內視鏡裝「胃造口」  健保給付免開刀

張家熙指出,為改善鼻胃管問題,歐美國家開發出「胃造口」灌食工具,簡單來說,就是「用肚子吃飯」。傳統上由一般外科醫師執行,患者需全身麻醉,從胃部大彎處,開一個1公分的傷口,將胃造口管子,經皮下脂肪與腹膜直接穿進胃,利用管子尖端類似水球的囊袋,注水後方便外科醫師將腹壁與之縫合,但手術時間較長,費用也較昂貴。

透過「經皮內視鏡胃造廔術」(PEG)裝置胃造口,不需要開刀,過程僅約15至30分鐘,且健保有給付。以內視鏡經口進入胃部,採局部麻醉利用穿刺針穿過腹壁及胃壁,由此路線放入導線,用胃鏡將導線拉出口腔,套上餵食管後,再將灌食管沿食道重新拉進胃部,最後由肚皮穿出,術後隔天即可灌食,較為方便。 

口腔或食道狹窄 醫提醒不建議此手術 

張家熙補充,雖然胃造口優點很多,但對於口腔或食道狹窄,以致內視鏡無法通過進入胃內、有瀰漫性腹膜炎、神經性厭食症、預期生命期望值低、先前曾做過胃切除手術、肥胖、有大量腹水等的患者,則不建議透過「經皮內視鏡胃造廔術」治療。

【延伸閱讀】

事後還能補救嗎? 保險套失靈免煩惱 醫師教你守住最後防線

惱人乾癬驚現香腸指 對症治療提升生活品質

第三屆「為癌而跑」路跑 逾五百位癌友守護三失老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392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1名67歲老伯,半年來走在路上看到電線杆中間,都覺得歪七扭八,且也有出現模糊曲線等現象,就醫檢查後,醫師發現患者有白內障問題,但雙眼視力只有約0.2,判斷視力模糊不應全是白內障所引起,進一步接受散瞳檢查,才發現視網膜黃斑部出現了許多斑塊疣,確診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根據研...

閱讀詳情 »

只有不到 6%的「哺乳類動物爸爸」會照顧下一代,人類是其中一種,加上近年來「男主外,女主內」已不再是鐵律,先生在家帶孩子、太太到外面打拚的情形越來越常見。但也有人好奇,爸爸帶起孩子,與媽媽有什麼不同?甚至有人質疑,男人能成為好爸爸媽?看孩子的錄影 爸爸與媽媽一樣心動科學家也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他們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許多上班族工作忙碌,下班回到家壓力仍大,即使身體已經疲累不堪,躺在床上還是翻來覆去睡不著,尤其最近天氣悶熱,失眠的情況更為嚴重,如此惡性循環,工作效率每況愈下。營養師建議有失眠問題的民眾,在睡前可以喝杯豆漿,再配一小匙的堅果,能夠幫助入睡。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張亞琳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年紀輕輕就當爸爸令人羨慕,但壓力可不小!根據美國期刊《小兒科》最新研究顯示,男性在20多歲就成為父親,並與孩子同住,其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會在孩子出生後的5年間上升68%。這項研究共有超過1萬600名男性參與,其中3分之1以上的男性,在24至32歲間成為父親,而與孩子同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