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6大周邊動脈栓塞高危險族群 輕忽下肢痠麻、皮膚變色恐截肢

6大周邊動脈栓塞高危險族群 輕忽下肢痠麻 皮膚變色恐截肢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自認症狀好轉未定期追蹤 75歲翁腿部竟發黑

一名75歲伯伯,是老菸槍,加上四肢周邊動脈狀態不佳,年初因腿部出現傷口就醫治療,但因仍有殘餘血管狹窄問題,醫師建議需再次回診追蹤,但伯伯自認症狀緩解,因此不以為意,直到半年後腿部發黑,才趕緊就醫,確診為慢性周邊動脈栓塞;所幸經經皮動脈整形術治療,才躲過截肢命運。

周邊動脈栓塞 6大高危險族群要小心

周邊動脈栓塞患者初期可能會有下肢間歇性跛行現象,到了中晚期,即便短距離走路也容易腳痛,且平時也有痠麻和疼痛感,皮膚則會變紫或變黑。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表示,包括老年人、體重過重、有心臟血管病史、腦血管疾病、三高、抽菸者等為高危險族群,當出現下肢冰冷、患肢水腫等情形時,且無正確診斷治療,恐面臨截肢。

經皮動脈整形術傷口小 術後數小時就能下床

張育晟主任解釋,經皮動脈整形術也就是俗稱的氣球擴張術,藉由血栓溶解後,用塗藥氣球將藥物塗抹於患部,這時藥物會抑制血管內膜增生,避免血管再度狹窄,手術不僅傷口小,且治療後數小時就能下床活動,降低患者疼痛感,通常住院一天就能出院。

初期症狀較易忽略 高危險族群應定期檢查

術後建議應穿著包覆整隻腳的鞋子,避免再次受傷,且選擇棉質襪有助保暖促進血液循環。張育晟提醒,患者平時也應勤擦乳液,加強腿部保濕,預防乾裂產生傷口,最重要預防勝於治療,尤其疾病初期較容易被忽略,若為高危險族群,應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並遵循醫師服藥,才能降低疾病誘發的機率。

【延伸閱讀】

骨鬆藥物+運動飲食才有效! 骨鬆治療4大認知

類風濕性關節炎積極治療 面對「關節炎之王」也不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55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養生多食一些棗可以養脾胃。中醫認為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補益脾氣,而大棗性味甘平,最適宜於在夏季養生吃。中醫認為,棗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最宜常吃。不過,吃法不一樣,功效也不一樣,下面就推薦讓紅棗功效翻倍的12種搭配吃法。讓你排毒養顏,安神助眠。   一、棗子蒸熟,預防哮喘 冬季是過敏性哮喘...

閱讀詳情 »

我們有時候會發現眼睛周圍會突然冒出一些白色顆粒狀的小疙瘩,看起很是讓人困擾,其實這個就是脂肪粒了洗臉的時候對著鏡子總是要嘆氣,別人看著自己的臉時也特別不自信,不知你是不是有這樣的小煩惱呢?那麼脂肪粒如何才能去除了?脂肪粒的產生原因又有哪些?下面就跟著阿蕉一起去看看吧!   脂肪粒產生原因 ...

閱讀詳情 »

      排除濕氣的秘方: 濕邪是現代人健康的剋星,是絕大多數疑難雜症和慢性病的源頭或幫凶。只要濕邪少了,一切所謂的現代病都會遠離我們,一切噁心、慢性的疾病也會失去存在的倚仗。如何對付濕邪,祛除濕邪呢? 喝薏米紅豆粥:薏米,它可以治濕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