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舒壓★【好書推薦】《活得興高采烈》來自梭羅的啟示

活得興高采烈來自梭羅的啟示

我心裡常浮現一個問題:「若是梭羅活在現代,他的《湖濱散記》會怎麼下筆?」

【好書推薦】《活得興高采烈》來自梭羅的啟示

相對於科技與物質文明凌駕一切的今天,梭羅生存的一百多年前的社會還算單純樸實,他如何能未卜先知地道盡當代人所面對的精神困境?這種預知讓梭羅的《湖濱散記》在近代愈來愈受到全世界的重視。

近十多年來,我在逛書店或者二手書店、跳蚤市場時,只要看到《湖濱散記》的譯本就會購買,不知不覺買了將近二十種不同出版社的譯本。

也或許是這些年不斷重讀《湖濱散記》的緣故吧!我的真實生活好像也愈來愈趨向梭羅的生活了。比如我住在臺北近郊的山上,如同他的湖邊小屋雖說是在森林裡,其實離城鎮不遠;也如同他常常讚頌獨處,我也需要大量的獨處時間,但我家也像他的小木屋一樣,經常高朋滿座。

梭羅認為當一個人離群索居時,才可能體會出生命的意義。是的,我同意,孤獨是必要的,因為孤獨可以使生命恢復完整,可以回到自我的根源,求得身心的安頓。

除了孤獨,他也勞動。「這裡不用電,我自己生火,晚上點煤油燈。沒有自來水,從井裡打水,我自己劈柴燒飯。這些簡單的活動使人變得簡單,要變得簡單,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啊!」

單純的肉體勞動可以帶來精神上的單純。在專注的肢體運動與汗水之下,人的心靈也一點一滴地沉穩簡淨,因而聽見來自內在的韻律。我想,這也許是自古以來,世界各宗教都要求修行人以親身勞動來完成生活需求的原因吧!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創造及製造了許多新東西,而人的力量無遠弗屆,地球上任何可以開發利用的物資都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一環,我們正活在一個物質過度豐盛的時代裡,甚至為了擔心經濟蕭條,各國政府無不以鼓勵消費來確保經濟發展。

當每個人都陷入了拚命工作、拚命消費的循環時,其實也逐漸喪失了對生活的感受能力,形成了物質愈豐盛而精神和心靈卻愈空虛的現象。換句話說,我們愈富足卻愈不滿足。

當一個人不斷購物、不斷想擁有更多物質時,真正消耗的並不是金錢,而是時間。然而時間就是生命,用生命換來的那些物品,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嗎?隨著節能減碳風潮興起,簡單生活似乎形成另一種時尚,因此「少就是多」、「簡單就是豐富」開始出現在許多人的口中。少與多是相反的意義,簡單與豐富也是相反的概念,為什麼會等於呢?

這是因為人的時間是有限的,人的精神注意力是有限的,當一個人的心裡充塞太多東西的時候,其實什麼都感受不到了,反而是簡單的時候,我們的心才會活在更大的空間中。就像吃得很飽的人對食物就不會有任何興趣一樣,一個沒有感受力的心靈是無法擁有真實的快樂的。

梭羅也一再批評人們一昧講求外表與速度,彷彿大的、快的就是好的,可是我們是否曾在得與失之間做過省思與評量?

放慢速度,提高生活感受,正如許多宗教或靈修課程不斷提醒的「活在當下」,才是幸福感的來源。當我們能以悠閒的心情去感受周遭事物時,就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再度發現許多賞心樂事。好比坐在陽臺前看著夕陽緩緩落下;與三五好友喝茶聊天;陪孩子沿著河岸騎單車……這些令人快樂的事,並不必花錢。

或許我們都有類似的經驗:旅行中,某一次在德國小鎮的公園裡餵天鵝,或是在日本京都某間古寺裡睡個長長的午覺,這些似乎無所事事的時光,卻令人記憶深刻;反倒是住了一間又一間的高級旅館、一餐又一餐的豪華飲宴,還沒回國就已印象模糊了。精神上的富足與物質上的擁有,似乎是背道而馳的追求。當我們呼喊著「多一些,還要更多」時,其實就是靈魂受苦的徵兆。梭羅也提醒世人:「我們花了大半輩子釣魚,結果卻發現我們要的根本就不是魚。」

要從簡單生活中找到真正的樂趣,不是因為流行或道德的壓力,不是因為別人覺得你「應該」這麼過而勉強自己去做。

「簡單」就好像一棵樹,是從我們的內在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而不是來自於外在,把新的樹皮貼在自己身上。

要傾聽內在的聲音,找到自己的簡單之道,重新感受生活的樂趣。二十年前荒野保護協會成立,之後幾年在全臺灣各地陸續成立分會,當年在各地辦公室裡,我都將梭羅所講的這段話布置在牆上:「我到森林裡,是因為我希望過著真實的生活,只去面對生活必要的部分,看我是否可以學會它所教導的,而不至於在我死的時候,發現自己沒有真正活過!」

這些年來,「荒野」推動兒童自然教育,保護臺灣的生態環境,同時號召民眾以具體行動來做守護環境的義工。推到較深層、較根源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能讓每個人對土地、對環境產生情感,產生「根」與「家」的感覺,再連結到生命歷程中,成為心靈原鄉;另一方面也是想到當生命沒有崇高的理想可獻身,沒有偉大的使命在呼喚,人活著的意義是否只剩下了自己?

---本文節錄:【活得興高采烈】一書

【好書推薦】《活得興高采烈》來自梭羅的啟示

作者/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座右銘是「一生玩不夠」,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

喜歡朋友與大自然,所以將近三十年前曾擔任童軍團長,並且在近二十年前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初期辦公室還設在自己的牙醫診所內。喜歡閱讀,所以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並且曾經擔任金鼎獎評審、全國好書及公務員專書閱讀甄選審委等。

相信影像對民眾的影響力,因此曾經擔任公共電視、華視電視公司的董事,並且陪著孩子從電影中進行生命教育的學習。

著作有《迷路原為看花開》、《您撥的電話未開機》、《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只讀好冊》等。

本文出處。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好書推薦】《活得興高采烈》來自梭羅的啟示

相關推薦

智慧1自在 不怕死的將軍,到底怕什麼? 古時候有個能征善戰的將軍,非常喜歡收集古董。有一天,當他拿著一隻清朝的青瓷杯在手中把玩時,突然一個不小心,瓷杯溜出手外,將軍連忙一個射步,及時將正往下的瓷杯接著。不過,他卻是嚇出一身冷汗,全身無力地跌坐在椅子上。將軍心想:「平日我率領百萬雄軍南征北討,出生入死...

閱讀詳情 »

智慧5承擔 大承擔,大成就老陳是一家工廠的生產線科長,他個性溫和且工作勤奮,與同事相處十分融洽。有一次因為貨源來不及補足,造成產量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廠長非常生氣,在開會時宣佈要扣除生產科員當月獎金。散會後,老陳並沒有解釋生產為甚麼會延誤,只是誠懇地報告廠長說:「這一切都與生產科其他同事無關,是我自己...

閱讀詳情 »

智慧9圓融 你對我也對的智慧有個老師父收了兩個徒弟,有一天,這兩個徒弟吵架了,甲徒弟先向師父告狀道:「師父,乙怎麼可以如此對待我,他不對!」師父就點點頭回答他說:「你對!你對!」乙徒弟聽了,也向師父訴苦說甲是如何不對,師父也點點頭回答他道:「你對!你對!」甲一聽,就說道:「師父!我如果對,乙就不對,...

閱讀詳情 »

智慧10無諍 不接受的東西自然回歸本人釋迦牟尼佛曾經遇到一個人,對著他絲毫不客氣地惡言相向侮辱慢罵,佛陀仍然默默地挨他的罵,等他罵完了,佛陀心平氣和地問他道:「如果有人送東西給你,而你沒有接受,請問這些東西會去哪裡呢?」那個人答道:「回到我本人呀!」佛陀接著說道:「當一個人向別人惡罵時,如果對方是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