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剖腹產媽媽須知的4大後遺症!是男人就睜大眼睛看好了,對你老婆好一點!

為了逃避可怕的產痛,許多準媽媽選擇了剖腹產,的確,剖腹產可以減輕分娩時的疼痛,但是,專家提醒我們,剖腹產的後遺症比產痛更可怕。
剖腹產媽媽須知的4大後遺症!是男人就睜大眼睛看好了,對你老婆好一點!
  後遺症一:影響母子感情
  美國研究人員對產婦作腦掃瞄後發現,自然分娩的母親對孩子的哭泣更為敏感,而剖腹產則可能致使產婦母性行為減少。
  研究結果顯示,自然分娩刺激產婦子宮頸和產生荷爾蒙,增強她們對嬰兒的情感,對日後成為好母親至關重要。腦部研究顯示,自然分娩時腦部劇烈活動能調節產婦的情緒和日常行為,幫助她們日後成功照顧小孩,而剖腹產採取在產婦腹壁開刀方式,直接把寶寶從子宮取出,改變了母體分娩過程中的「神經和激素體驗」,可能使母親與孩子的親密程度降低。
  專家貼心話:血濃於水,如果連這份最寶貴的親情都被剖腹產沖淡了,準媽媽還會選擇剖腹產嗎?

  後遺症二:剖宮產切口妊娠
  今年青島產婦比往年明顯增多,筆者從青醫附院、市立、海慈等各大醫院產科病房瞭解到,平時幾乎都是滿床。產科主任紀向虹告訴筆者,產婦多了,選擇剖腹產的自然也多了,同時,女性剖腹產後帶來的問題也多起來,需要給她們做一提醒。
  前幾天,紀向虹剛接診了一例剖宮產切口妊娠患者,經過搶救才脫離危險。在臨床,此病發病率越來越高。這個手術的危險不亞於宮外孕。
  剖宮產切口妊娠就是女性做了剖宮產後,在一兩年之內再次懷孕,孕囊容易附著在切口的斑痕裡,流產時,容易大出血。如果不想流產,想再生,也不行,會危及胎兒生命。
  專家貼心話:一般順產的產婦,分娩後,第二天自然可以下地行走,但是剖宮產婦,有的人害怕刀口疼,產後一週之內一動不動,這非常危險,容易患肺動脈檢塞。最近臨床這樣的病例逐漸增多。紀向虹說,本來產婦分娩前後血液粘稠度就增加,血流緩慢,如果產後再一動不動,再加之吃油膩食物,容易出現深靜脈血檢形成,脫落以後容易肺動脈栓塞。

  後遺症三:嚴重傷害子宮
  在對子宮造成傷害的不同因素中,剖腹產高居榜首。不少孕婦都因為害怕疼痛或誤認為剖腹產的孩子比自然分娩的孩子聰明,媽媽的身材也不會受損,殊不知生孩子還是自然分娩好,剖腹產僅是在某種特殊情況下的一種應急措施而已,實屬不得已而為之。剖腹產手術時,女性要承擔麻醉、出血、術後感染等風險,身體恢復也比自然分娩的女性慢,而且選擇剖腹產的女性將來避孕和再孕都比自然分娩的產婦要麻煩得多。

  專家貼心話:關愛子宮的方法
  經常吃豆製品、喝綠茶,可以補充植物性雌激素,還能將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率降低到46%。
  游泳是鍛鍊子宮的最好辦法:加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能有效避免地球吸引力對子宮的不利影響。建議每週游泳2小時。
  增加子宮機能,預防子宮內出血及子宮下垂的運動:雙膝分開跪在床上,腰部挺直,胸面部儘量接近床面,保持5分鐘。然後躺在床上,做收腹提臀運動,感覺子宮隨著你的身體一起收縮。

  後遺症四:難看的疤痕
  有些孕婦會發現,自己第二胎剖腹產的疤痕比第一胎丑多了,這是因為第二胎的婦女往往掉以輕心,而過度進補,或是因為多次懷孕之後腹部肌肉被撐得鬆弛無法回覆,這些都會造成小腹突出,而增加傷口的張力,疤痕因而特別明顯。許多不明就裡的媽媽會因此而責怪第二位醫師傷口沒縫好,這真是天大的冤枉!其他如蟹足腫體質、生產後傷口發生感染,或是婦女對皮下的縫線產生排斥,疤痕都會比較醜。

  專家貼心話:剖腹生產後如何預防難看的疤痕

  長期以來醫學研究證實,壓力是防止疤痕增生最好的方式,只要在增生期壓迫疤痕使其不要凸起肥厚,就可以加速疤痕成熟。不過這種壓力必須是均勻而持續的,而且越早使用越好。對於手術縫合的傷口,使用美容膠帶壓迫是很簡單而方便的選擇。
  很多產婦為了求好心切,常常聽從親朋好友建議或誤信誇大不實的廣告,塗抹所謂去疤膏之類的藥物,事實上,這些東西並沒有真正療效。如果在傷口縫合期沒有施行有效而持久的壓力,等到疤痕生成,就已經來不及了,因此不想留下難看的產後疤痕,預防勝於治療是最重要的原則。

via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疫情爆發以來,許多醫護及檢驗人員不辭辛勞堅守在第一線奮戰,其中在台灣疫情最嚴重的時刻,台中榮總義不容辭的接下了許多任務,包括治療中部地區染疫患者,全院的醫護及行政同仁也投入了入院TOCC及民眾快篩檢測的行列,因此為了感謝醫護人員的辛勞,臺中榮總與農糧署合作特別致贈花束,...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6)日衛福部食藥署發布,「肝敵清膜衣錠0.5毫克」因不符合加拿大藥品規格,共計14萬顆在加國須全面回收,雖然藥物規格在台灣合法,考慮長期運送很可能降低品質,除非廠商提出值保證文件,否則不得在台銷售。 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肝敵清膜衣錠0.5毫克」(Ent...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癌症已連續39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首,持續對國人生命健康構成莫大威脅,而近年因免疫療法的出現,讓癌症治療出現一道曙光。 腫瘤血管新生 使癌細胞逃脫免疫細胞攻擊 不過,癌細胞誘發周邊環境產生慢性發炎反應、雜亂增生的血管與極化的巨噬細胞抑制了免疫反應,讓癌細胞逃避免疫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中華隊在東奧表現亮眼,選手奪牌數創新高,許多人藉由電子媒體,追蹤每日的比賽戰況,支持這些在國際發光發熱的臺灣選手。但長時觀看賽事,眼睛很容易疲勞乾澀,有些嚴重甚至會導致黃斑部病變。眼睛用力注視 長時間恐致視力模糊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葉家舟表示,當眼睛一直注視屏幕的時候...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