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天啊!原來99%的人都不懂「正確的擦屁股」,痔瘡全是「自己擦出來的」,這樣根本就是在虐待肛門呀!

天啊!原來99 的人都不懂「正確的擦屁股」,痔瘡全是「自己擦出來的」,這樣根本就是在虐待肛門呀!

圖片截自快速問醫生以及深圳远大肛肠医院

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緊張且飲食習慣不正常,在這樣的生活型態下衍生了一種普遍的普遍的文明病「痔瘡」。這雖不是緊急病症,卻讓人坐立難安,且往往難以啟齒的關係而延遲就醫。

你相信嗎?擦屁股的方式,也是影響痔瘡的一大主因。

天啊!原來99 的人都不懂「正確的擦屁股」,痔瘡全是「自己擦出來的」,這樣根本就是在虐待肛門呀!

圖片截自網易教育

有研究顯示,上完廁所後將衛生紙摺疊2次(即4層)擦屁股的人,患痔瘡的機率遠遠小於只摺疊1次(即2層)的人,前者患痔瘡的機率甚至降低了高達17.53%!這是因為,當使用摺兩次的衛生紙擦屁股時,衛生紙此時的厚度對於肛門周圍的微血管來說,相當於一個柔軟的「床」。而這種厚度也會對血管起到按摩作用,促進微循環,將痔瘡扼殺在搖籃中。

現代人生活節奏過快,往往不會很認真地擦屁股,而這也會導致微血管迴圈不暢,引發痔瘡。正確擦屁股的方法應該遵循「一蘸二擦三轉」的原則。

一蘸:將衛生紙疊成若干層後垂直輕壓到肛門上。

二擦:不必說了吧,大多數人都會這個,只是女性朋友要記得,擦的時候應只能向後擦,免得造成陰道感染。

三轉:因為肛門周圍是褶皺,所以需要用衛生紙仔細擦淨,通常兩個半圈可以擦完一遍。

天啊!原來99 的人都不懂「正確的擦屁股」,痔瘡全是「自己擦出來的」,這樣根本就是在虐待肛門呀!

圖片截自百度經驗

除了飲食和生活習慣外,許多痔瘡都是不注意如廁小節所「養成」,養成以下幾個好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哦!

一、「擦」改「揉」

絕大多數人揩屁股都是用紙「生擦」,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用紙「螺旋狀的揉搓」。肛門褶皺多,「擦」很難擦乾淨,隱匿在褶皺中的細菌長期炎性刺激,不僅會讓人經常感覺肛門熱辣灼痛,而且很容易誘發痔瘡。改變這個錯誤的小習慣只需要30秒,但是卻能大大降低痔瘡的發生幾率,特別是女性,一定要從前往後揉搓,而蹲廁所的時間若太長時尤其要注意,這時候肛門水腫,更不能用紙使勁兒擦。

二、冷鹽水沖洗

很多人便後用溫水洗洗,這是值得提倡的好習慣,但更建議大家用冷鹽水洗(配備比例:半盆水,250克鹽),對預防痔瘡很有幫助。大便後肛門充血嚴重,用冷鹽水洗一來可以消炎抗菌,二來能夠消腫,緩解充血狀態。肛門本來就是有菌狀態,這裡的細菌是「益生菌」,過於乾淨反而會引起菌群失調,糾正起來更麻煩。

三、入廁不超過5分鐘

幾乎所有的痔瘡病人都有坐在馬桶上看書看報習慣,如果能將大便時間控制在 5分鐘以內,至少可以減少7成痔瘡的發生。如果在5分鐘內解不出來,就起身過1個小時有便意的時候再去。人在處於蹲位和坐位時,肛門位置最低,承受的壓力也最大,直腸靜脈長時間充血,很容易形成靜脈團誘發痔瘡。

四、定時排便

養成每天定時定點排便的習慣,對預防痔瘡也非常關鍵。每天在同一時間想著「要排便」,不到半個月就可以形成規律。另外,便意非常寶貴,請大家一定要珍惜,有了便意馬上就去。如果經常因為這樣或那樣的事耽擱一下,便意就會不見了。

五、多做提肛運動

天啊!原來99 的人都不懂「正確的擦屁股」,痔瘡全是「自己擦出來的」,這樣根本就是在虐待肛門呀!

圖片截自健康安全網

痔瘡說白了就是肛墊下移造成的,有事沒事多做做提肛運動,對預防痔瘡簡便有效。

原來光是擦屁屁這件事也有那麼多學問,真是又讓小編學到一課了。不過在馬桶上看書玩手機的習慣,真的好難戒喔orz分享給你身邊的好朋友,告訴他們正確擦屁屁的重要喔!

文章來自騰訊大粵網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受到新冠肺炎影響,讓人們生活漸漸改變,其中孩子們也時常以線上進行遠距離上課,無形中也增加網路使用時間,也讓不少家長及教師擔憂孩子會因使用網路時間過長,進而影響睡眠、學業甚至是心理健康等負面影響!事實上,根據2021年9月發表於《青春期研究》期刊的研究指出,在網路使用上,...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冬天吃鍋,小心身材胖一圈!冬天氣溫低,總覺得要吃個熱熱的食物來暖身,有些人甚至每周要吃1次火鍋才滿足;然而,小心不忌口的結果,很可能無形中囤積不少脂肪,一個冬天下來體重就暴增10公斤!「增重容易、減重相對較難」,中醫師沈瑞斌指出,選擇健康的飲食方式及溫和的中醫減重,過...

閱讀詳情 »

台灣糖尿病的患者愈來愈多,而且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族群也逐漸年輕化。常常收到詢問關於苦瓜胜肽的疑問,是真的能幫助血糖控制嗎?苦瓜胜肽為什麼可以改善血糖呢?市面上也有許多相關保健品,要如何選擇呢? 找了許多文獻資料,就讓好食課營養師,快速地帶大家了解何謂苦瓜胜肽吧! 專欄目錄 苦瓜胜肽是特定片段的苦瓜...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睪丸癌多誘發於35歲以下的年輕男性,又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前者因隱睪症造成,後者則包括外傷、感染引起睪丸萎縮等因素導致。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解釋,患者會摸到陰囊有無痛性硬塊、陰囊沉重感、腹股溝悶痛、下背痛等症狀,治療上會無論各期別都會優先透過睪丸切除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