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學界終於培養出能感光的視網膜細胞 | 健康達人網

學界終於培養出能感光的視網膜細胞 健康達人網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 iPS 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成功地在實驗室中產出 3D 結構的視網膜組織,特別的是這是第一次培養出能對光產生反應的感光細胞,這正是形成視覺影像的第一步。

這項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的研究,最大的意義在於對視網膜病變或受傷而失去視力的人們,有了重現光明的機會,過去雖不乏有類似的研究結果,但那些研究的視網膜細胞不能感光。

人類的視覺成像過程是一個從眼睛接收外界光源、經過訊息轉換送大腦,大腦最後再予以解讀形成影像的複雜程序,該校醫學院眼科助理教授 M. Valeria Canto-Soler 博士表示,雖然她們的發現只是整個過程中的第一個部份,產出的視網膜組織是否能輸出大腦能夠解讀的影像也還是未知數,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學界終於培養出能感光的視網膜細胞 健康達人網
▲綠色部份為對感光度較敏感的視桿細胞(圖片來源:Image courtesy of Johns Hopkins Medicine)

她們使用 2012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的 iPS 多能性幹細胞,培養出視網膜祖細胞,這種細胞的目的就是要生成能夠感光的視網膜組織。她們把電極連接到單一感光細胞,並且對著感光細胞照射光源,感光細胞接著就釋出了一個生化訊號,看起來跟人體視網膜感光細胞的反應類似。

特別的是,她們產出的感光細胞屬於視桿細胞。在視網膜上有兩類感光細胞,視錐細胞數量較少、集中在中央,擅長對不同顏色的感應;數量多且分佈在周圍的視桿細胞擅長在感光度,特別是在低光源的情形下也能有效運作。

Canto-Soler 表示,這項技術讓她們可以在一些有視網膜病變的患者身上一次產出數百個感光細胞,如此一來便可進行研究,找出病因。另外,也可以用來測試藥物的療效,長期來看則是將實驗室產出的視網膜移植到患者身上,讓他們重見光明。

(封面圖片來源:X. Zhong. C. Gutierrez and M.V. Canto-Soler at the Wilmer Eye Institut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 李文成/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8)日公布國內新增6例境外移入COVID-19病例,分別自法國、美國、越南、巴基斯坦、柬埔寨及其他國家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6例境外移入個案,為3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天氣熱頭皮癢又脫屑,最叫人難受!今年62歲的王先生,就有頭皮搔癢難耐、頭皮屑多的困擾超過8年,醫師診斷為脂漏性皮膚炎,沒想到最近一個月病況加重,乾脆理光頭髮,加上外用類固醇及抗黴菌洗髮精,卻仍反覆搔癢,只好轉求助中醫調理體質,治療後總算擺脫困擾。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情期間,拒絕病毒入侵,睡眠也很重要!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去年一項睡眠研究發現,夜間睡眠每多1小時,有助於降低12%罹患新冠肺炎病發風險,相反的,研究人員也指出那些有睡眠問題,或容易感到疲憊的醫護人員,感染風險則大幅提高。國內營養師進一步建議,想擁有良好睡眠,不妨...

閱讀詳情 »

爽爆新聞網/編輯部 台灣乳癌有逐漸年輕化,資料顯示國人小於40歲以下乳癌患者16.6%,美國8%,小於35歲的年輕型乳癌病例台灣9%,是美國4.5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的統計,2020年即有230萬名女性被確診乳癌,全球發生率首次排前於肺癌。 由於乳癌年輕化,不少罹患乳癌患者,為了生兒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