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小腹婆、大肚男當心! 腰圍超標恐罹糖尿病

小腹婆 大肚男當心! 腰圍超標恐罹糖尿病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要遠離可怕慢性病─糖尿病上身,除了維持健康的BMI值之外,還要維持標準腰圍!根據統計,103年約有1萬人死於糖尿病,平均每小時就有糖尿病友死亡!而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18歲以上的成年人疾病盛行率為12.4%(男性14.4%;女性10.3%),此外,若病友沒有好好控制病情,還可能引發失明、截肢等不可逆的傷害。
國民健康署長邱淑媞表示,除了將病情控制好之外,維持健康體重也是關鍵。美國糖尿病協會(ADA)2015年糖尿病診療標準指出,肥胖會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大部分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多有肥胖困擾,而肥胖又會導致胰島素阻抗的程度。署長解釋,糖尿病人的肥胖部位,多分布於腹部,建議過重及肥胖的糖尿病人應適度減輕體重,能有效降低胰島素阻抗的程度。
在台灣,40歲以上民眾BMI過重及肥胖比率為有5成(男性:55.6%,女性:42.7%),但是40歲以上之糖尿病友BMI過重及肥胖比率更高!竟高達將近7成有BMI過重及肥胖情形(男性:66.5%,女性:66.1%),且調查結果顯示,BMI有過重及肥胖情形之糖尿病友,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者竟也高達6成,其中女性糖尿病友為58.9%,高於男性糖尿病友的51.3%,體重控制有助於糖尿病的血糖、血脂及血壓控制。民眾要預防糖尿病發生,就應避免肥油上身!
前述調查中更值得注意的是,40歲以上糖尿病友BMI為正常(18.5≦BMI<24),但腰圍超標者(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女性為49.8%,高於男性的13.2%,女性病友是男性病友的3.5倍以上!
署長指出,腰圍能反映腹部肥胖的多寡,藉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也是判斷罹患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的測量方法;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國際通用的肥胖指標,但尚無法完全反應內臟脂肪堆積的程度,因此,除了看體重、BMI,還要注意「腰圍」。
若是腰圍超過理想尺寸,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提醒女性糖尿病友要特別注意,避免成為小「腹」婆!邱淑媞指出,不管是一般型肥胖或是「中厚」型肥胖,都是導致高血糖發生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呼籲民眾要做好體重管理,才是預防糖尿病發生的不二法門。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3839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老人經不起摔,年紀到了,就容易骨質疏鬆性骨折,骨折後的併發症更會要人命。」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高醫骨科部顧問醫師林高田表示,常跌倒是身體警訊,很多人更是跌倒骨折,才發覺有骨鬆症,呼籲民眾可透過單腳穿褲子來檢測跌倒風險,平常更應訓練肌力、平衡感,均衡飲食,並找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我的大腸癌會復發嗎?復發一直是大腸癌病友的擔憂,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表示,第二、三期大腸癌手術後,除依據腫瘤特性,近來也可透過「免疫評分」(Immunoscore)預測復發風險,決定輔助性化療與時間長短,降低復發機率。不過醫師強調,大腸癌前3年應每3個月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週日(13日)東北季風增強、下週一至下週三(14日至16日)各地天氣轉冷,強度已接近大陸冷氣團。國民健康署提醒冬天為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每年寒流奪走國人性命之新聞也時有所聞。當氣溫降低或溫度驟降時,血管內的平滑肌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綜合報導】內政部長徐國勇今(14)日上午原訂出席立院內政委員會討論實價登錄2.0相關規劃,並提出專題報告,不過,開會後遲遲未見人影,最後內政部證實,徐國勇因氣喘舊疾復發,且左肩胛骨扭傷,上午一早就至三軍總醫院掛急診,所幸並無大礙。 徐國勇原上午傳出身體不適,臨時請假,至三總急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