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減肥重點不是「少吃」而已!「少吃多動」照樣變肥?看看台大醫師怎麼說...

腸漏,發炎的關鍵少吃多動照樣變肥?看看台大醫師怎麼說

台大醫師吳佳鴻日前在《腸漏,發炎的關鍵》書中提到,因為肥胖來求診的患者,他們告訴我試了許多方法,吃很少,也動很多,可是就是瘦不下來,我常反問:「吃很少,那你都吃什麼?」「麵包啊,有時候三明治,偶爾喝奶茶,飲料也都改半糖的,不餓就不吃,青菜也盡量水煮,肉很少吃,都會去皮,很少吃油的……喔,還有,一個星期會去健身房跑步兩次,可是體重還是沒變啊,而且覺得愈來愈累……」如果你曾經想靠「少吃多動」減肥卻無功而返,這些話聽起來是否特別熟悉?

減肥重點不是「少吃」而已!「少吃多動」照樣變肥?看看台大醫師怎麼說...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圖說:少吃多動卻瘦不下來的人很多,為什麼?

 

少吃多動卻瘦不下來的人很多,我們應該要知道,人體是個生物體,是一部精密的機器,體重的改變是體內各種複雜生理作用運作的結果,而不是單純的數學加減。想想看,全世界肥胖人口這麼多,「少吃多動」的原則可不是只有你知我知,而是幾十年來大家都知道的口號,那為什麼肥胖的人還是愈來愈多?還是有那麼多人瘦不下來?難道單純是因為意志力不夠嗎?還是說,「少吃多動」這個原則忽略了什麼更重要的元素?

人既然是生物體,健康與體重就是生理作用的結果。我們要想的應是如何透過調整飲食、吃對營養、改變生活,矯正這些生理作用,讓它們朝我們想要的方向走,而不是靠熱量數字的加減運算。生理作用對了,身體自然會回饋正常的體重和該有的健康。我們應該用生物生理學的觀點來看待體重和健康問題,而不是套用單純的數學計算,陷入數字的迷思。

舉個例子更容易了解。試想一杯七百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熱量約六百大卡,和一盤熱量同樣是六百大卡的生菜佐堅果雜糧沙拉,這兩種食物吃下肚後,你認為體內的生理反應會一樣嗎?對體重產生的效果會一樣嗎?答案再清楚不過。

只看熱量,同樣都是六百大卡,但奶茶和沙拉有著完全不同的成分與營養,會引起體內截然不同的生理反應。身體的細胞在意的是你吃進什麼「營養」,並不會計算你吃進多少「熱量」。食物中的營養就像一把鑰匙,是開啟生理連鎖反應的重要開關,而隨之引發的許多生理反應,造就了你現在的健康,當然,也包括你現在的體重。

吃對營養、吃對適合自己的食物,避免身體慢性發炎,比起單純少吃多動、辛苦計算卡路里來得重要。這個飲食原則不僅在體重控制方面如此,對於其他慢性疾病的控制,或是更積極地預防疾病,統統適用。並不是說熱量完全不重要,只是現今過於強調熱量的計算,導致許多人以為熱量是最重要的,變得只懂得計算卡路里,反而忽略了食物本身的品質和營養價值,甚至為了追求速效,採取極端的少吃多動,導致營養失衡,不僅體重沒減,反而傷害了健康。

所以,不要執著於「吃少」,而是必須先「吃對」。就算要少吃多動,也要建立在「吃對」的基礎上。先均衡充足地攝取醣類、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植物性營養素(phytonutrients),吃對食物、吃對營養,生理反應自然健康正常,也容易產生飽足感,不會因為饑餓亂吃,讓生理運作能夠自然而然步上健康的軌道。我相信這是比較自然、健康、符合人性、能夠長久持續的方式,否則單靠意志力對抗生理反應,很容易受挫放棄。


減肥重點不是「少吃」而已!「少吃多動」照樣變肥?看看台大醫師怎麼說...

本文節錄:【腸漏,發炎的關鍵】一書/時報出版

作者/吳佳鴻醫師

鴻馨診所院長。臺大醫學系醫學士、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臺灣肥胖醫學會肥胖專科醫師、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副祕書長、臺灣醫用營養醫學會會員、美國功能醫學研究院(IFM)醫師會員、美國功能醫學研究院核心課程訓練、美國抗衰老醫學會(A4M)專科醫師考試通過。

吳醫師認為身體的組織、系統、器官的生理運作,都是彼此緊密相關、互相影響,而非獨立運行。面對慢性病的趨勢,我們可以試著跳脫以「疾病為中心」、器官各自獨立、單純治療症狀的框架,融入以「創造健康」、「人為中心」的全人整體照護思維,透過生活形態中飲食營養、運動活動、睡眠休息、壓力管理、周邊關係、心理情緒心靈等各面向的調整,讓身體各系統間的生理功能和諧運作,進而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Optimal Health)。他主張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做起,進而影響周邊的人,讓大家一起變得更好、更健康。 

相關推薦

剛出生的寶寶全身紅通通的,這樣是正常的嗎?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新生兒因為皮膚薄、血紅素濃度高、且代謝旺盛,所以皮膚看起來會有偏紅的狀況,一般來說,約數日至滿月時會逐漸消退,無須過度擔憂。  新生兒的皮膚為什麼會紅通通的呢?吳書毅醫師表示,新生兒膚色偏紅是正常的狀況,主要原因包括: 1. 新生兒皮...

閱讀詳情 »

明明是自然產,最後卻以剖腹產生下寶寶,這大概是預計自然產的產婦最擔心的事,只是擔心歸擔心,真的要「吃全餐」也是不得不的決定!不過,事先了解事情可能出現轉折的原因,有助當下與醫護的溝通,也讓生產心情不致太Blue! 所謂生產的「全餐」,是指產婦先是歷經了自然產產痛的煎熬(前痛),卻仍要挨上一刀剖腹,...

閱讀詳情 »

1名黃姓阿嬤獨力經營1家麵攤,但由於聽力差、記憶力也不好,常搞錯客人餐點,或是一再重複詢問,常引來消費者的不耐煩;另1名王奶奶則是至超商買東西時,因結帳時拿零錢動作較慢,遭到部分趕時間的客人發出「嘖嘖」聲表達不滿。 屏基醫療財團法人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余廣亮表示,人隨時間老化後,身體機能會退化,進而...

閱讀詳情 »

1名42歲女性洗澡時在左乳房外側上疑似摸到硬塊,最初直覺是伴隨生理期的乳房腫脹變化,不以為意;時隔半年,乳房的皮膚上開始出現小紅疹,硬塊也愈來愈明顯才到醫院檢查。透過超音波與動態磁振造影,起小紅疹的真相,竟是乳癌侵犯到脂肪組織,影響到表面皮膚。 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主任醫師沈彥君解釋,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