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乳房出現小紅疹 竟是癌細胞侵犯脂肪組織

  1名42歲女性洗澡時在左乳房外側上疑似摸到硬塊,最初直覺是伴隨生理期的乳房腫脹變化,不以為意;時隔半年,乳房的皮膚上開始出現小紅疹,硬塊也愈來愈明顯才到醫院檢查。透過超音波與動態磁振造影,起小紅疹的真相,竟是乳癌侵犯到脂肪組織,影響到表面皮膚。

  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主任醫師沈彥君解釋,乳房是由乳腺、脂肪與結締組織構成,正常情況下是柔軟、有彈性,會隨推移力道改變位置。而異常的乳癌常是邊界不清的浸潤性腫瘤,若摸起來感覺是不會滑動的硬塊,甚至會拉扯皮膚,就需要當心。

  她表示,乳房硬塊有85%是良性腫瘤並非等於乳癌,臨床最常使用的超音波檢查,也是最適合年輕女性的第一線檢查,能清楚看見病灶的形態,但不易顯現乳癌常有的微鈣化點,也較容易有死角,因此準確率不穩定;乳房攝影的優點在揪出微小的鈣化點、原位癌及異常變形拉扯,受檢雖最為辛苦但仍不可或缺;而診斷率最高的磁振造影能敏感呈現出各種的良、惡性病灶,並透過動態血流顯影,辨識腫瘤特性與侵犯狀況,建議上述3種交替使用以增加檢查準確性。

  沈彥君也提醒,乳腺是受荷爾蒙影響的組織,當曝露於荷爾蒙的時間越長、生活中接觸的荷爾蒙越多,乳癌發生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初經早、停經晚、無懷孕、荷爾蒙補充、長期使用胎盤素或人工芳香製品、食用高油脂食物等,都是導致乳癌發生的危險因子。

  乳癌發生率在過去20年裡增加4倍,已超過子宮頸癌,是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名。每天約有34位婦女確診,家族遺傳、不當飲食習慣與荷爾蒙刺激等容易喚起癌細胞。45至69歲是發生高峰,但近年已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有乳癌家族史或具危險因子的女性,建議從30歲開始定期為自己安排合適的檢查。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長期下背痠痛,竟暗藏癌症警訊。一名59歲女子,就因為長期下背痠痛就診,醫師一看警覺不是一般的肌肉酸痛,安排進一步的影像檢查,電腦斷層赫然發現右肺與骨頭多處結節,手術切除後病理診斷為轉移性肺腺癌,靠著次世代定序檢測才找到適合的特定標靶藥物控制病情。 奇美醫學中心醫療副院...

閱讀詳情 »

作者 醫藥記者 梁少珊又是大嗑螃蟹的秋令時分,蟹肉低熱量、低脂肪,富含天然抗氧化劑硒、蛋白質,還有能維護免疫力的鋅、維生素B12,如此海洋珍寶,也難怪饕客在防疫期間,也要想辦法吃上幾口。然而坊間盛傳,關於食用螃蟹的禁忌,例如,不宜吃死蟹、生蟹,吃螃蟹也不要搭配茶飲和柿子,專訪營養師林貝珊,說明吃螃...

閱讀詳情 »

【勁報/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金門縣地處離島並受交通限制,醫療市場規模小,導致醫療量能不足,部分鄉親須轉診至臺灣端醫療機構接受繼續治療。衛生局表示,為提供本縣鄉親轉診過程中貼心完善且無縫接軌的服務,楊縣長指示本縣衛生局設置電子化轉診服務平臺,整合各項轉診服務,該平臺可提供轉診鄉親赴臺就醫交通費補助、...

閱讀詳情 »

【記者 林怡慧/台北 報導】 關於立陶宛捐贈的23.59萬劑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於今(9)日晚間運抵臺灣,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這是繼7月底立陶宛捐贈2萬劑的疫苗抵臺後,立陶宛政府再次向臺灣馳援疫苗抵臺,這再次展現熱愛民主自由夥伴互相扶持、共同抗疫的溫暖力量,總統府再次表達...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