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乳房出現小紅疹 竟是癌細胞侵犯脂肪組織

  1名42歲女性洗澡時在左乳房外側上疑似摸到硬塊,最初直覺是伴隨生理期的乳房腫脹變化,不以為意;時隔半年,乳房的皮膚上開始出現小紅疹,硬塊也愈來愈明顯才到醫院檢查。透過超音波與動態磁振造影,起小紅疹的真相,竟是乳癌侵犯到脂肪組織,影響到表面皮膚。

  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主任醫師沈彥君解釋,乳房是由乳腺、脂肪與結締組織構成,正常情況下是柔軟、有彈性,會隨推移力道改變位置。而異常的乳癌常是邊界不清的浸潤性腫瘤,若摸起來感覺是不會滑動的硬塊,甚至會拉扯皮膚,就需要當心。

  她表示,乳房硬塊有85%是良性腫瘤並非等於乳癌,臨床最常使用的超音波檢查,也是最適合年輕女性的第一線檢查,能清楚看見病灶的形態,但不易顯現乳癌常有的微鈣化點,也較容易有死角,因此準確率不穩定;乳房攝影的優點在揪出微小的鈣化點、原位癌及異常變形拉扯,受檢雖最為辛苦但仍不可或缺;而診斷率最高的磁振造影能敏感呈現出各種的良、惡性病灶,並透過動態血流顯影,辨識腫瘤特性與侵犯狀況,建議上述3種交替使用以增加檢查準確性。

  沈彥君也提醒,乳腺是受荷爾蒙影響的組織,當曝露於荷爾蒙的時間越長、生活中接觸的荷爾蒙越多,乳癌發生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初經早、停經晚、無懷孕、荷爾蒙補充、長期使用胎盤素或人工芳香製品、食用高油脂食物等,都是導致乳癌發生的危險因子。

  乳癌發生率在過去20年裡增加4倍,已超過子宮頸癌,是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名。每天約有34位婦女確診,家族遺傳、不當飲食習慣與荷爾蒙刺激等容易喚起癌細胞。45至69歲是發生高峰,但近年已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有乳癌家族史或具危險因子的女性,建議從30歲開始定期為自己安排合適的檢查。

相關推薦

日本提供台灣近124萬劑AZ疫苗,原定15日開始讓民眾接種,不過昨天部分縣市已開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2時召開記者會,針對AZ疫苗施打相關事宜與國內最新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將於會上說明。現場最新情形請鎖定《民視快新聞》直播,帶您掌握最新訊息。根據指揮中心12日發布的新聞稿,指揮中心統計,國內累計...

閱讀詳情 »

記者黃音文/嘉義報導 端午節前夕,近來COVID-19疫情本土升溫,在前線的醫護人員嚴陣以待,臺中榮總嘉義暨灣橋分院李世強院長昨12日特別贈送粽子禮盒,感謝醫護、檢驗師、放射師、志工等全院同心防疫的辛苦。也有善心人士送飲料、熱食、方塊吐司等物資給第一線醫護,其中有一張小學生書寫的打氣卡片,讓醫護直呼...

閱讀詳情 »

近期疫情嚴峻,疫苗施打的問題也不停延燒,昨(12)日有報導指出,臺大醫院曾協助權貴施打疫苗,對此院方今(13)日發表聲明,目前醫院仍舊在替同仁接種疫苗,所謂的「權貴」只是剛好路過,但卻被曲解為「帶人施打疫苗」。院方表示,為加速疫苗施打,醫院昨日仍持續開診為院內同仁進行COVID-19莫德納疫苗接種。...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儀潔 韓羽婕 胡照鑫/台北報導 各縣市開始施打新冠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3)日指出,將針對部分縣市加配疫苗,讓地方政府分配施打,對於疫苗有限,對於沒有列入目標接種群的國人它表示歉意,表示會多方爭取、採購,盡快讓更多國人可以施打疫苗。另外,國內醫療量能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