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類風溼性關節炎 自我檢視4現象

類風溼性關節炎 自我檢視4現象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陳俐臻報導)台灣氣候潮濕,而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容易受到溫度、濕氣和氣壓影響,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發炎關節炎之一,一名50多歲職業婦女,一年前發現關節莫名腫痛,起初至藥局購買止痛藥服用2個月卻不見效果,反而持續疼痛甚至無法行走、無力下床,經醫師診斷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
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吳建陞表示,估計台灣有10萬人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因免疫系統異常,引起關節自發性的發炎反應,症狀如關節有「紅、腫、熱、痛」4現象,須盡快就醫,通常好發於30-50歲之間,男女比例為1:3,少數患者有其他併發症,例如乾燥症、肺炎、肺纖維化等,發病的頭半年至一年是治療的黃金期,建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吳建陞說明,目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選擇眾多,輕、中度患者通常依賴傳統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或抗風濕藥物來減緩關節疼痛及不適感,除傳統治療外,目前也可選擇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生物製劑需要長期打針,建議害怕打針的患者可以選擇口服藥治療,相對能降低副作用產生。
吳建陞呼籲,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平時須注意保暖,飲食方面並無太大限制,但是別聽信偏方、亂吃補藥,避免太過油膩之外,規律的運動很重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溫和運動(如瑜珈、慢走、適當伸展操),除了可加強肌肉耐力外,也可避免關節發炎組織沾黏,此外,這類慢性疾病目前只能控制,無法完全斷根,患者須聽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勿自行停藥。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2694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楷婷報導)十八歲時因為生病感染病毒,成了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康婉玲,為了能懷孕生子,堅定實施健康飲食,成功擁有兩位健康可愛的女兒;從國小三年級就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口琴音樂家張筑婷,為保持自己演出的最佳狀態,一定會尋求精準的血糖檢驗。兩位病患,憑著堅持,在「8顆糖」新書發表會上,告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你知道很多疾病都和Omega-3攝取不足有關嗎?專家指出,缺乏Omega-3雖然不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但是身體出現的發炎現象所引起的相關疾病,都和缺乏Omega-3有關;至於Omega-3則是必須由食物中才能攝取到,而植物性來源相較於動物性要來得安全,尤其是含量豐富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一名52歲婦女,接受乳房攝影篩檢,意外發現左外側出現硬塊,且有微小鈣化點的異常,經由進一步切片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彰化基督教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吳嘉隆指出,患者經乳房部分切除手術治療後,病理結果為一期C的乳癌,術後接受電療及荷爾蒙治療即可。在台灣,乳癌是女性癌症罹患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