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2歲女童僅10公斤比妹妹還瘦! 補好「心臟破洞」才長肉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2歲的小美(化名)一出生就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中的心房中膈缺損,心臟得花費更大的力氣將血液打到全身,同齡孩子們都有13到15公斤,小美卻只有10公斤,甚至連妹妹都追過她的體重,運動功能也不好,擔心的家長決定讓她接受心導管手術,關閉心房中膈的破洞,這才讓血液流向正常,也開始長肉,體重開始上升。

一般正常心臟血液流通方向,是從上下腔靜脈流到右心房,再進到右心室,從肺動脈打出去進到肺部換氣之後,經由肺靜脈回到左心房進到左心室,再由主動脈打到全身。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兒童急重症科主任裘品筠表示,但小美一出生,心房中膈上就有一個0.6公分的小洞,定期追蹤1年多下來,發現因左心房壓力大於右心房,使血液從左心流到右心,不僅造成到肺部的血液增加,還得花費更大的力氣將血液打到全身,加重心臟負擔。

其實不只心房中膈缺損,裘品筠說,心室中膈缺損也會使孩子發育緩慢,一旦心室缺損的位置太靠近動脈或是心室中膈缺損太大,加上伴隨著主動脈跟心室中膈異位時,孩子心臟衰竭的症狀會更明顯,不僅無法一次吃完一餐,得分段吃之外,呼吸也容易喘,在吃不好、又呼吸費力的情況下,消耗更多能量,生長就更加緩慢。

面對這種情形,往往得考慮使用心導管手術將缺損封閉,讓血液流向正常,也可以減少心臟負擔及消耗。

裘品筠指出,其他如開放性動脈導管、心室中膈缺損、心房中膈缺損等比較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及肺動脈狹窄,同樣可經醫師追蹤評估及檢查心臟嚴重程度後,在適當的時機做介入治療。而比較罕見的冠狀動脈廔管引起的心臟衰竭、發紺性心臟病或是單一心室循環的病友,也是小兒心臟科醫師可以介入治療的範圍。

照片來源: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疫情效應沒了!8月醫療服務量爆多2.5% 11月討論「健保漲定了」

【有影】你的頭痛不是頭痛!一到傍晚固定頭痛 恐是青光眼快失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選購外送美食,均衡搭配不能少!自疫情以來,許多人因為居家辦公、宅在家不外出,加上外送平台的便利性,手機按一按就可以叫外送,各種美食應有盡有,很快就送達享用,而且累了就追劇、打電動和睡覺,無形中造成腰間長肉、體重直線上升。宅在家的這段日子,三餐不定時不定量,飲食不均衡,加上活...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作家九把刀岳母在施打AZ疫苗4天後猝死,家人決定解剖找真相,並強調「岳母只有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超標」其他健檢數值都正常。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雖不針對個案發表意見,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強調,高膽固醇並非現行疫苗施打的禁忌對象,也沒...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因為疫情喊卡近3個月的「帛琉泡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1)日證實已經審視過外交部新提出的方案,同意重啟「帛琉泡泡2.0」,防疫措施照舊,除了出入境時都要接受PCR檢驗,返國之後也維持「5+9」加強自主健康管理方式。再發團8月14日出發。 陳時中下午...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李文成 王聿瀠/台北報導 本土確診個案創新低只一天,又回到「兩位數」。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1)日公布國內新增1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2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分布為新北市6例、台北市4例及基隆市2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