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2類發炎性腸道疾病無法根治 國衛院新發現助脫離苦海

2類發炎性腸道疾病無法根治 國衛院新發現助脫離苦海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腸道菌叢在人體內扮演重量級的角色,總重量不到0.2公斤,總菌數卻比全身總細胞數還多,默默地影響身體健康與生理平衡,被認為是最後發現的器官。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高承源副研究員團隊發現,雙特異性去磷酸酶六(dusp6)基因有控制腸道上皮屏障健康與腸道微菌叢平衡的功能,並篩選出可能可以抵抗腸炎的菌種,可望運用於改善腸漏症(leaky gut)以及腸道發炎相關疾病,研究成果於110年11月發表於《Cell》系列國際知名期刊《Cell Reports》。

兩類腸道慢性發炎疾病 尚無根治藥物

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涵蓋潰瘍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CD)兩類腸道慢性發炎疾病,因為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與藥物,對患者生活及醫療財務負擔有長期的影響,在全球各個國家都是重要醫療問題。在台灣IBD也有顯著增加趨勢,同時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與神經與精神性疾病等共病機會較高,可預見將會對健保支出造成衝擊。

dusp6基因 助減緩腸炎

研究團隊自2012年起便利用dusp6基因敲除小鼠進行腸道菌相研究,針對dusp6基因敲除小鼠具有較能抵抗腸炎的上皮屏障和菌叢,尤其是能夠保留絕對厭氧菌的特點,研究團隊進一步將dusp6基因敲除小鼠的腸道菌叢轉殖到一般小鼠上同樣較能夠抵抗腸炎發生,接著利用微生物體學與培養體學分析方法,在菌叢中篩選出一株Duncaniella屬的全新腸道菌種NHRI-C1-K-H-1-87,並證實這株NHRI-C1-K-H-1-87細菌具有減緩腸炎的作用。

腸漏和腸道微菌叢失衡有關 新發現為治療帶來先機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腸漏和腸道微菌叢失衡與相當多的疾病皆有關聯,藉由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團隊的新發現,不論是透過腸道微菌叢,從基因調控上著手,或是利用單一株細菌作用,都可望為治療或預防發炎性腸道疾病帶來新契機,不但能改善腸炎患者的生活品質,減少相關衍生疾病的醫療支出,維持腸道菌相平衡預防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同時也降低相關疾病的衍生,在相關疾病的研究與治療擁有強大的可塑性與應用前景。

 

【延伸閱讀】

狂喝牛奶補鈣恐「做白工」 營養師曝選鈣3原則

你真的有便秘嗎? 「羅馬準則」可自測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36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天氣冷颼颼,許多民眾都會吃熱呼呼的火鍋,但火鍋吃太多不只會攝取過多熱量,吃錯食材或調味料可能有害健康,得不償失。吃火鍋如果沒有火鍋料,就不像吃火鍋了,例如餃類一半以上的熱量來自脂肪,若以一鍋4人份的鍋底,再加上牛肉片、豬肉片、油條、丸子等食材,幾乎等同吃下10碗飯,約3...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最近天氣冷颼颼,有不少人感冒了;然而,也不得不防範因為病毒感染所造成的顏面神經麻痺。醫師指出,尤其是不要工作太累,避免抵抗力低下,不要感冒,是可以預防顏面神經麻痺上身。 臉歪嘴斜眼睛閉不起來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龍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年紀大的老人家家,很多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過年想穿新衣卻發現肚子一圈肉、屁股又胖又扁塌?專家說,趁著年節空閒時間多,做做幾個簡單的瑜伽動作,就可以維持曼妙身材,讓身形不變形。 國際瑜珈聯盟 Yoga Alliance RYS200的專業瑜珈教練高秀華表示,要平坦小腹、雙腿纖細、曲線優雅,你可以這樣做: 動作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酷酷的外表下帶有幾分緬腆,五歲的楊小弟是先天上心室頻脈患者,現在看起來相當健康的他,曾經飽受口服藥物副作用之苦,心律不整也不斷復發。臺大兒童醫院邱舜南醫師說明,上心室頻脈是指心臟循環多了一條線路,造成不正常的迴繞,一般五歲孩童心跳約在80~90下,楊小弟發病時心跳卻可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