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2類發炎性腸道疾病無法根治 國衛院新發現助脫離苦海

2類發炎性腸道疾病無法根治 國衛院新發現助脫離苦海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腸道菌叢在人體內扮演重量級的角色,總重量不到0.2公斤,總菌數卻比全身總細胞數還多,默默地影響身體健康與生理平衡,被認為是最後發現的器官。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高承源副研究員團隊發現,雙特異性去磷酸酶六(dusp6)基因有控制腸道上皮屏障健康與腸道微菌叢平衡的功能,並篩選出可能可以抵抗腸炎的菌種,可望運用於改善腸漏症(leaky gut)以及腸道發炎相關疾病,研究成果於110年11月發表於《Cell》系列國際知名期刊《Cell Reports》。

兩類腸道慢性發炎疾病 尚無根治藥物

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涵蓋潰瘍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CD)兩類腸道慢性發炎疾病,因為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與藥物,對患者生活及醫療財務負擔有長期的影響,在全球各個國家都是重要醫療問題。在台灣IBD也有顯著增加趨勢,同時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與神經與精神性疾病等共病機會較高,可預見將會對健保支出造成衝擊。

dusp6基因 助減緩腸炎

研究團隊自2012年起便利用dusp6基因敲除小鼠進行腸道菌相研究,針對dusp6基因敲除小鼠具有較能抵抗腸炎的上皮屏障和菌叢,尤其是能夠保留絕對厭氧菌的特點,研究團隊進一步將dusp6基因敲除小鼠的腸道菌叢轉殖到一般小鼠上同樣較能夠抵抗腸炎發生,接著利用微生物體學與培養體學分析方法,在菌叢中篩選出一株Duncaniella屬的全新腸道菌種NHRI-C1-K-H-1-87,並證實這株NHRI-C1-K-H-1-87細菌具有減緩腸炎的作用。

腸漏和腸道微菌叢失衡有關 新發現為治療帶來先機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腸漏和腸道微菌叢失衡與相當多的疾病皆有關聯,藉由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團隊的新發現,不論是透過腸道微菌叢,從基因調控上著手,或是利用單一株細菌作用,都可望為治療或預防發炎性腸道疾病帶來新契機,不但能改善腸炎患者的生活品質,減少相關衍生疾病的醫療支出,維持腸道菌相平衡預防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同時也降低相關疾病的衍生,在相關疾病的研究與治療擁有強大的可塑性與應用前景。

 

【延伸閱讀】

狂喝牛奶補鈣恐「做白工」 營養師曝選鈣3原則

你真的有便秘嗎? 「羅馬準則」可自測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36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老人厭食症是指晚年食慾下降和/或食物攝取減少,是導致銀髮族營養不良和不健康狀況的主因。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引述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於2018年發表於《惡病質、肌少症和肌肉》期刊的研究,研究發現有老人厭食症的人,未來衰弱的機率比沒有的人高出2.5倍,失能的風險也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由台積電、鴻海/永齡基金會及慈濟基金會等共同捐贈的BNT疫苗已開放施打,嘉義縣校園BNT疫苗於23日開打,大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承擔多場校園施打任務,第一場為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大林校區,助提升同學抵抗病毒的免疫力。施打疫苗前輔導  當場評估個別狀況在接到疫苗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根據衛福部2020年台灣腎病年報,2018台灣洗腎人口已超過8萬人,但其中選擇可居家執行的腹膜透析人口,卻不到十分之一,原因之一在於高齡腎友擔心自身進行居家腹膜透析技術不佳,加上乏人照料,而寧願選擇每周三天到醫院血液透析治療。對此,羅東博愛醫院腎臟科決定開發到府為病人透...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賴以玲/台北報導】物流公司員工李先生在一次上班途中因車禍導致左小腿骨折,經開刀治療及一段時間的休養,開始可自理部分日常生活事務。公司認為李先生應該準備回到職場,便要求他在近期內開始上班,但李先生覺得自己還沒完全復原,且期間雇主也未提出相關復工協助,就要求他回去從事負重工作,因此雙方意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