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2020出生vs.死亡人口「死亡交叉」 不孕症補助促催生

2020出生vs.死亡人口「死亡交叉」 不孕症補助促催生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36歲林媽媽為政府擴大試管嬰兒補助後首波受惠者,成功受孕1個多月,她指出,結婚多年遲遲無法受孕,連續5年接受人工生殖療程,均告失敗,可說是心力交瘁。這次接受補助,減輕經濟壓力,「沒想到好孕來得這麼快!」


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明哲表示,國人普遍晚婚晚育,為挽救生育率,政府於今年7月起祭出「催生利多」,最新人工生殖補助方案並無排富限制,且放寬年齡,讓許多不孕症夫妻都能受惠。


國健署公告,台灣每7對夫妻中就有1對不孕,陳明哲指出,依照WHO不孕症標準,以入生育能力臨界點的35歲為基準,雙方小於35歲,沒有避孕措施,進行規律性生活1年以上,仍無法懷孕,即算不孕;如為35歲以上的男女,進行規律且沒有避孕措施的性生活半年,仍沒有懷孕,就是不孕。


一般來說,女性如果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發炎病史、生殖系統先天疾病、性功能障礙等,都可能導致不孕,建議婦科門診接受檢查,把握懷孕黃金期。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指出,晚婚晚生已成趨勢,行政院性平會統計2020年平均第1胎產婦年齡為31歲,當生育第1胎的時間往後延,就很難催生第2胎。


女性生育能力於30歲後開明顯下降,過了35歲後自然受孕機率則急遽下滑,即便人工生殖,懷孕與活產率也會於34歲開始走下坡,若計畫想生第2胎,產婦頭胎生產年齡如已31歲,則剩不下3年黃金時間。


國健署六月發佈最新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從年齡來看,平均小於35歲進行2.1次人工生殖會成功;35至37歲需2.5次才會成功;38歲至40歲則3.3次;到了41歲以上,機率更低,5次以上才會順利做人。


由於國人晚婚晚孕,以致出生率持續探底,2020年台灣出生與死亡人口數出現「死亡交叉」,新生兒人數居然少於死亡人數,受到疫情影響,婦產科醫學會預估,今年新生兒人數將再創歷史之紀錄,恐不到15萬人。


衛福部「體外受精人工生殖技術補助方案」共核准93間人工生殖機構,台灣生殖醫學會與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攜手打造「好孕地圖」,透過手機就能找到鄰近院所。


陳明哲呼籲,夫妻如有不孕問題,應積極接受治療,如為不孕症且符合工生殖的條件,越早進行人工生殖,則成功率越高,且越有機會用滿政府提供的補助上限次數。


2020出生vs.死亡人口「死亡交叉」 不孕症補助促催生

▲國民健康署擴大不孕症治療補助方案。(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圖/NOW健康製作)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內耳淋巴水腫易致眩暈 梅尼爾氏症復發壓力恐成導火線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NOW健康 凌芸斐/台北報導】年約30歲的巫小姐,發現自己牙周病的問題導致牙齒開始慢慢變長、牙肉萎縮、牙齒的縫隙也愈來愈大,加上還有口臭的困擾,心裡直覺不安,深怕過些時候整顆牙齒都會掉下來,趕緊求助專業牙醫師診斷治療。牙周病治療完後又搭配牙齦整形手術,才讓她重拾燦爛有自信的美麗笑容。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正值歲末年終,家家戶戶開始準備進行大掃除,但是由於現代大多數民眾並非以勞動為主要的生活型態,加上平日打掃時間不多,導致許多民眾往往都想趕在過年前,以最短時間內完成所有的居家清潔工作,但是往往一不小心沒注意,再加上不正確的打掃姿勢,容易掃出一身病痛。 快避開4大姿勢及工具...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根據香港媒體《星島日報》報導,資深香港藝人劉松仁最近身影消瘦,走路緩慢須依靠拐杖,右手右腳動作較為僵硬,右手一直呈現緊握拳頭模樣,食指和小指無法隨意彎曲,疑似中風,引起影迷關注。   劉松仁為60、70年代的台港當紅小生,曾演過電影「鹿鼎記」中的陳近南,以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奶粉食安問題頻傳 跨國生產鏈品質難以把關近年來食安問題頻傳,2008年中國爆三聚氫氨毒奶粉事件,不只中國本土的品牌出現問題,許多跨國至中國設廠的大型國際品牌也受到汙染。嬰兒以奶為主食,奶粉食安成為父母最為頭疼的問題。在中國大陸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外,全球各大洲也陸續傳出奶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