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9旬翁吃完榴槤狂流口水、想吐 竟是「榴槤籽」惹的禍

▲卡在食道內的榴槤籽。(照/童綜合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名92歲的老翁,因為年紀大了,大多只能吃些軟爛的食物,某日晚上吃完一大塊榴槤後,卻感到不舒服,老覺得喉嚨卡卡的,也出現流口水、想嘔吐等狀況,一開始自認為只是吃太多與吃太快,想說睡一覺起來就會好轉,沒想到隔天越來越嚴重,就醫才發現竟是一整顆堅硬的榴槤籽完整地卡在食道的末端。

老翁被家人帶到急診就醫時,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竟是將包裹在榴槤果肉內的硬籽給誤食吞下,過大過硬的榴槤籽無法通過賁門,造成整條食道阻塞不通、橫徑脹大了3公分左右,所幸沒有異物及食物跑到氣管。

童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蔡銘洋表示,榴槤籽大小約長5公分、寬3公分,且質地堅硬、形狀不規則,完整地卡在食道末端,且表面光滑導致使用一般異物夾子無法順利取出,強硬執行又怕傷害食道,加上整條食道也有許多液體及食物滯留其中,檢查過程中極易嗆到,情況一度危急。

醫師研判情況之後,決定改用一向被醫護人員暱稱為「漁網」的異物網來取出榴槤籽,將原本閉合的漁網深入到患部後,才將網子打開套住榴槤籽,慢慢地順著食道拉出,在上食道括約肌又經過一番掙扎才取出,前後花費20多分鐘。

蔡銘洋強調,誤食異物之後,若異物太大或食道蠕動功能欠佳容易造成阻塞,而老人家因為咀嚼能力不佳、吞嚥功能退化,屬於誤食異物的高危險群,更需要小心進食;異物產生的症狀,包括:咽喉痛、胸腹部疼痛、吞嚥困難、吞嚥疼痛、噁心、嘔吐、流口水等,尖銳物品更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破裂導致腹膜炎。

蔡銘洋提醒,進食應細嚼慢嚥,尤其,老人家更要慢慢咀嚼,小心水果籽或雞、鴨、魚等動物骨頭,若有誤食異物的症狀,應立即就醫,並至有消化道內視鏡中心的醫院,由有經驗的消化科醫師進行檢查,切勿自行處理而造成更大的傷害。

照片來源:童綜合醫院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明天就是「冬至」,想吃湯圓等應景食品可要格外當心!食藥署今(20)日公布各地方衛生局啟動「110年節慶時令食品稽查抽驗專案-冬季時令食品」計畫最新結果,共發現有3件不合格,包括酸菜及湯圓各1件分別檢出防腐劑苯甲酸及己二烯酸超出使用限量;五香豆干1件檢出不得使用的過氧化...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趕在10天期限最後,中研院P3實驗室內部調查報告昨深夜10點多終於送到指揮中心手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0)日下午揭露,針對實驗室病毒究竟如何外洩?內部調查發現3大離譜疏失,工作人員在操作實驗動物時,竟未戴N95口罩、雙層手套、護目鏡或面罩,且沒在...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全民開打第三劑,間隔時間決定不再縮短提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0)日下午公布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的最新決議,全民開打追加劑的第三劑疫苗將不再縮短間隔時間,仍維持在打完第二劑滿5個月以上接種;而第二劑、第三劑的混打也解禁,廠牌開...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又有疑似本土個案出現!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下午公布國內新增11例COVID-19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還有一例疑似本土感染的個案,目前正在判定中。 陳時中說,今日新增11例境外移入個案,為7例男性、4...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