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97歲老翁突胸痛 竟是胸主動脈潰瘍險奪命

台灣一位97歲的吳爺爺,2014年3月因急性胸痛至急診,經電腦斷層攝影診斷後發現,胸主動脈穿透性潰瘍合併主動脈壁血腫,透過藥物治療,病情一度緩解,但後續電腦斷層攝影卻顯示,主動脈有破裂危險,隨時會危害生命。吳爺爺最後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微創主動脈人工血管支架置放,手術成功病情穩定,終於能放下心中大石。

吳爺爺本身還有冠狀動脈心臟病、高血壓、慢性腎功能不全、曾經腦中風與大腸癌病史等,家屬一直處於天人交戰,無法立即做出決定讓吳爺爺接受手術,只能消極地希望老人家沒有症狀的痛苦就好。到了2015年1月,因為吳爺爺下肢動脈阻塞,使得下肢冰冷麻木,幾乎失去僅有的行動能力,與醫師討論後,吳爺爺及家人選擇接受微創手術人工血管支架置放治療。

替吳爺爺進行診治的台灣新光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林佳勳說明,手術過程是以胸主動脈人工血管支架植入,以修補胸主動脈穿透性潰瘍,並以周邊血管支架打通阻塞的動脈,二項手術同於一個穿刺傷口進行,並使用血管縫合導管關閉血管穿刺傷口,只留下約一公分不到的皮膚切口,貼美容膠且無須拆線。

手術隔天吳爺爺就能下床,下肢也立即恢復溫暖。原本對病情相當擔憂的吳爺爺在術後表示,僅有傷口微微疼痛,並無其他異狀,胸悶感也消失了,且很快就能步入正常生活,讓他直呼,幾乎沒有經歷手術的感覺。

還有另一位同樣是高齡97歲的魏爺爺,有30多年高血壓病史,是在無症狀下診斷出有大型胸主動脈瘤發生,已到達隨時可能破裂的危險。他毫不考慮立刻接受微創人工血管支架手術修補胸主動脈瘤,術後迄今已滿一年,生活皆正常。

林佳勳說,在過去心臟大血管手術的傳統方式,是以開胸與開腹方式進行,傷口大且麻醉與手術時間長,對器官功能與體能狀況影響極大,術後也容易發生合併症。因此約有三至四成的高齡患者與家屬,選擇放棄療效直接的手術,不得已接受不確定性高的保守治療。

林佳勳表示,近年來發展的主動脈內人工血管支架置放手術,對於胸、腹主動脈病灶,如主動脈瘤、主動脈穿透性潰瘍、主動脈創傷、乙型胸主動脈剝離症等嚴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對高齡患者來說,要承擔的風險比過去傳統方式低、傷口小、失血量少、疼痛輕、恢復快、也大幅減少主要器官可能的併發症。

他進一步說明,只需在病人單側腹股溝開一個三公分傷口(如股動脈無鈣化,配合使用經皮血管關閉器,可無傷口完成手術),經由伸入動脈血管內的導線與導管,在血管攝影的導引定位下,將人工血管支架沿著股動脈伸入到胸或腹主動脈處植入支架。手術時間約2小時,大部分患者術後隔天就能下床行走,觀察無任何不適就能立即出院。

近年來台灣新光醫院約共施行200例微創性的主動脈人工血管支架手術,其中年齡超過85歲者,有約20例,而高齡90歲以上者有5例,其中兩位最長者皆為97歲。



相關推薦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鍾方 不是有「333」的運動原則,鼓勵大家每週運動三天,每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為什麼還需要倡導微伸展、輕運動?忙工作、忙賺錢、忙家庭都來不及,怎麼有空運動,是許多人不運動的原因,就算挪出時間跟著大家一起瘋路跑、登山,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跑步、登高。 運動有益身體健康,又抽不...

閱讀詳情 »

癌症的發生與個人飲食、不當的生活習慣、環境因素等有很大關係,一旦細胞內的DNA遭受損害發生突變,加上人體免疫力不足以對抗、消滅時,發生癌症的風險便會上升。 所有的癌症都是由人體正常細胞演變。振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國維說,癌症的產生原因非常多,細胞每分每秒都在進行新陳代謝,由新的細胞取代死去的...

閱讀詳情 »

自己的癌症自己救》「癌症熱治療法」透過八種機轉增強免疫力 ▲ 新光醫院腫瘤治療團隊。左一為科主任季匡華醫師,即本文作者。   對自然界而言,溫度是決定一切化學反應的基礎。溫度代表分子間的震動,絕對零度(-273℃)表示的是,沒有任何分子在震動,一切死寂。對人體而言,熱或發燒通常指的是高於正...

閱讀詳情 »

氣溫開始下探,入冬之後開始進入流感的季節,除了儘早接種流感疫苗外,勤洗手、戴口罩,就能全面防堵流感感染嗎?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提醒,飲食衛生恐成為防疫漏洞!提醒民眾烹調食材以熟食為佳,同時也要留心避免生熟食交互污染,以確保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流感季節到來,除了儘早接種流感疫苗、注意個人衛生之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