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AI走入台灣白色巨塔 教醫學生「治癌」效果擊敗傳統教學

▲AI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應用越來越廣,甚至可教導醫學生如何治療癌症。(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用AI人工智慧來教醫學生治療癌症,台灣有大醫院跨出第一步!台北醫學大學今(4)日就發表與IBM合作的最新研究結果,發現透過AI人工智慧來訓練醫學生,其效果明顯優於傳統的訓練方法,尤其是針對病況越複雜、越棘手的癌症情境,醫學生們的學習分數越高。

北醫大是引進國內第一套由美國史隆凱特林紀念癌症中心(MSK)訓練出來的IBM WfO(人工智能癌症治療輔助系統),2年前開始應用在診間協助醫師判讀病情,發現效果優異,去年進一步運用在醫學教學之上。

該項研究共針對50名北醫大醫學系5年級學生分組進行,分別以大腸癌及肺癌為臨床情境,其中一組學生透過傳統上網方式蒐尋大腸癌的資料,再透過WfO蒐尋肺癌的資料;相反的,另一組學生則透過WfO蒐尋大腸癌的資料,再透過傳統上網方式蒐尋肺癌資料。

研究團隊成員、萬芳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俊佑表示,結果發現,就大腸癌而言,醫學生經過標準化的學習分數,透過WfO蒐尋資料這組為0.44分,足足是透過傳統上網方式那組0.22分的2倍;至於肺癌的學習分數,2組相差不大。

陳俊佑說,研究團隊故意將大腸癌的臨床情境的答案設定較難,肺癌的答案則較簡單,因此凸顯出,具有龐大實證醫學資料庫的WfO占有優勢,較能夠協助學生的學習。而這項研究成果,研究團隊認為可提供全球各大醫療教育體系參考,從中找出最適合的醫學教育模式,為癌症病患找到最好的治療策略。

過去AI披白袍扮醫生,運用在醫療領域時,最為人質疑的問題點之一便是缺乏「解釋性」有如黑箱子,雖然可以告訴醫師治療的決策建議,卻空有答案、無法告訴你為什麼這樣做,但陳俊佑強調,新的AI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已經跨出這一步,利用實證研究、文獻的基礎,可以為醫學生提供治療選擇背後的原因。

北醫和IBM組成的跨國團隊研究成果「透過AI強化癌症實證醫學的教育」論文,也已發表在目前正在芝加哥舉行的2019年美國癌症年會(ASCO)上,並獲得重視。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車禍後天天暈眩要去收驚嗎? 暈眩通常病因: 神經科門診有許多主訴頭暈的病患,我們發現有很多人服用了不必要的「抗眩暈」藥物,或是引用了錯誤的訊息,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 頭暈的輕重因人而異,有些人只是「昏昏的」,「浮浮的」,或是「頭重腳輕」,比較厲害的暈眩指的是感覺周遭環境或身體在旋轉,更嚴重的話走路都...

閱讀詳情 »

「療鬱象限圖」的三大效果! 我想稍微提一下療鬱象限圖的效果。 首先,製作療鬱象限圖可以知道自己的偏好。即使聽說「散步可有效緩解憂鬱症」,但如果不親自試試看,就無法知道實際上是不是真的有效果。因為這僅取決於當下憂鬱症的症狀,與患者喜不喜歡散步也有很大關係。 而且, 人類是健忘的動物, 為了快速找出對緩...

閱讀詳情 »

圖/TVBS提供 先前傳出香港有寵物被測出新冠病毒弱陽性,當時曾造成飼主們人心惶惶。在獸醫、防檢局等專家研究下,從冠狀病毒的專屬性來看,寵物把新冠病毒傳給人類機率是非常不可能,目前也沒有證據可證明犬貓會成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對象。嚴防新冠肺炎感染,TVBS《健康2.0》主持人鄭凱云提醒:「《健康2...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一路從中國竄燒全球,台灣最新確診病例數也來到50例,說過疫情目前還看不到終點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3)日表示,現在最有資格跟能力預測疫情的只有中國跟世界衛生組織(WHO),但中國講的沒人信,WHO又從來不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