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SOS!新生兒照護 常見皮膚問題懶人包

SOS!新生兒照護 常見皮膚問題懶人包

新生兒的相當皮膚脆弱,因為表皮角質層、汗腺、血管等都尚未發育完成,此時寶寶皮膚防禦抵抗力就相對很薄弱,潮濕的氣候及環境因子的干擾,肌膚就容易出現敏感不適的問題,要怎麼細心呵護才能讓寶寶白白嫩嫩的呢?

粟粒疹/Milia

短暫的皮疹,因皮膚角質層及皮脂腺分泌物堆積。出現在鼻頭及臉頰,如白色針頭大之突起,不需治療,通常幾周內自然消失。

毒性紅斑(胎火)/Erythema

50%足月兒皆有,良性疾病,原因不明,中心成黃白色丘疹(0.2公分),周圍如火焰之紅斑,出生後2星期內出現在臉、身體、四肢,持續約3至6天,會自行消失,不需治療。

胎記(蒙古斑)/Mongolianspot

蒙古斑是皮膚深處含有黑色素的色素細胞存在,常見於腰椎、尾椎處、屁股、下肢、背部、側腹,甚至於肩膀上,1種棕色或青色之斑,通常要到5歲以後才會逐漸消退或顏色變淡。

胎記(血管瘤)/Angiomas

血管瘤是指微細血管擴張,最常見的是平平的、淺紅、鮮紅或暗紅色,多發生於後頸部、眼瞼、兩頰或兩眼中間之額頭,臉上病灶會逐漸消退,後頸部及後腦杓的血管瘤斑會隨孩子成長逐漸消退或一直持續存在。

皮膚脫皮

新生兒的表皮角質層未完全褪去,再加上油質分泌不足,新生兒的皮膚容易產生乾燥及龜裂現象,在出生24至36小時後會開始有脫皮的情形發生,並持續2至3周。可為寶寶擦拭嬰兒油以滋潤寶寶的皮膚。

汗疹/Miliaria

嬰兒皮膚功能不成熟,汗腺阻塞而引起的,就是一般俗稱的熱疹、痱子。通常出現在兩頰、額頭、胸前或其他身體皺褶處,例如脖子、腋下、鼠蹊部等地方,會有紅色、密密麻麻的小疹子。只要讓嬰兒保持清潔、乾燥、涼爽,不要大量流汗就可改善。

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嬰兒出生後,體內血液含有母親荷爾蒙,導致皮脂分泌旺盛,頭皮、額頭、眉毛及兩頰常有脫落的皮屑或痘痘,有時會有厚油性黃色分泌物,乾掉後呈現細小塊狀,多見於出生後1至6個月大的寶寶,輕微者不須處理,保持清潔即可,嚴重者可就醫。此為暫時現象,待嬰兒6個月以後會自然痊癒。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dermatitis

一開始發病時和脂漏性皮膚炎很相似,所以不容易判斷,通常都是因為紅疹治不好,超過2個月、皮膚變得紅腫、粗厚、脫屑、很癢,且家族成員有過敏體質而診斷出。好發部位為臉部、頸部及四肢的伸側及屈側部分側,輕微者皮膚要保持清潔、保濕,嚴重發炎者則需就醫,使用類固醇藥膏塗抹治療。

至於門診問答常見的問題,像是寶寶長痱子,是否可以使用痱子粉?其實,粉塵類製品不建議使用在寶寶身上,避免吸入粉塵,造成吸入性肺炎。寶寶頭皮上有一層黃黃、厚厚、有異味的脂漏塊,如何清洗?建議在幫寶寶洗頭的半小時前,可先用嬰兒油按摩軟化,待洗頭時輕輕擦洗,無法一次洗淨喔,平日保持清潔即可。針對寶寶皮膚乾燥,何時擦乳液或嬰兒油最適合?通常幫寶寶洗完澡擦乾身體後,就可馬上適量使用。

編輯:陳如頤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腸道被稱作是人體第2個大腦,負責消化、吸收、防禦免疫等3大功能;而腸道黏膜就像是人體的皮膚,扮演屏蔽、保護的功能。腸道黏膜若被破壞造成發炎,在體內發生過敏反應,腸漏症就會找上門。 32歲的林小姐一直都有容易拉肚子的困擾,日前來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檢,做了腸胃篩檢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世界手部衛生日」,指揮中心教導正確洗手!響應手部衛生日活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指揮官、陳宗彥副指揮官、張上淳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周志浩疫情監測組組長及莊人祥發言人,於記者會上示範正確洗手步驟,提醒民眾加強手部衛生,一起「手住疫情,手護台灣」。5月5日「世界手部衛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八十五歲的林伯伯,患有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消化性潰傷、退化性關節炎等等多重慢性疾病,定期在風濕免疫科、心臟內科、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看診,每次到醫院回診時,光是看一科就耗掉半天的時間,直到花蓮慈濟醫院整合式照護門診介入,看診只要看一科心臟內科,由醫師整合用藥,也節省看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剛出生女嬰因呼吸急促而轉進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初期不僅異常哭鬧且容易受到驚嚇,在驗尿後竟發現有安非他命、嗎啡類藥物陽性反應,進而追出其母親在懷孕後期吸食毒品,醫師診斷女嬰是「新生兒戒斷症候群」,在娘胎裡就染上毒品,經支持性療法後,已恢復正常出院。母懷孕吸毒 新生兒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