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從發病到去世僅僅14天,年輕人,胃不舒服該當心了!

從發病到去世僅僅14天,年輕人,胃不舒服該當心了!

(圖片翻攝來源1 & 來源2)

  近日,不少醫生 ​​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條不幸的消息刷屏:年僅36歲的上海復旦大學附屬閔行中心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許劍峰在被查出胃癌後,僅14天就離開人世,據悉, 10月5日,許醫師在值班時發現自己肝臟有個腫塊,3天后,被確診為胃肝性腺癌,且已轉移到肝臟、骨骼、淋巴。10月19日,他因搶救無效去世,什麼是胃肝性腺癌?為何會如此致命呢?
  易發生肝轉移,一旦確診常是晚期
  據了解,胃肝樣腺癌是同時具有腺癌和肝細胞癌樣分化特點的一種胃癌,但胃肝樣腺癌的血管淋巴管浸潤、淋巴結轉移和肝轉移均較普通胃癌高。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普外科茅翔、羅奮等人在2015年8月《中華腫瘤雜誌》發表了論文《熟悉兩種胃癌罕見類型:胃肝樣腺癌和產甲胎蛋白胃癌》,裡面提到:,肝轉移是造成胃肝樣腺癌和產甲胎蛋白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胃肝樣腺癌的肝轉移率為75.6%,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別為30%、13%和9%;而普通胃癌的肝轉移率為11.5%,患者的1、3 、5年生存率分別為95%、57%和38%。
  如何早期發現胃癌?
  其實無論是胃肝性腺癌還是其它類型胃癌,想要早期發現胃癌,專家建議,市民可提前篩查甲胎蛋白,此外,對於45歲以上、有胃癌家族史、常出現胃不舒服或潛血陽性等症狀、慢性胃病患者及有胃切除手術者,均屬於胃癌的高危群體,這類人最好做胃鏡腸鏡檢查,這個檢查不用每年都做,檢查一次沒有問題的話可以五年後再檢查。
  長點心!有些胃癌症狀不能忽視
  其實許劍峰在檢查前,已經出現了胃痛的症狀,但是其考慮自己年輕,並沒有往癌症方面考慮,專家表示,其實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實名飲食方式的西方化,不良飲食習慣日趨嚴重,胃癌的發病人群以及年級都有往前移的現象,因此,有些胃癌早期症狀,年輕人也必須重視!
  1.大便忽乾忽稀,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大便習慣及形狀也有所改變。大便後仍有便意。
  2.上腹部持續酸痛,繼而有嘔吐、便血或便中帶血的現象發生。
  3.腹部處有腫塊或丸粒。
  4.長時期的消化不良或胃灼熱;因脹氣時常引起疼痛或痙攣。
  5.胃口不好,特別厭食肉類。
  6.體重減輕,體質下降,比平時容易疲勞。

(本篇摘自來源)

相關推薦

▲台南市東區今年首度出現第三型本土登革熱病例,疾管署防疫人員前往個案活動地周邊進行孳生源查核。(照/疾管署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南登革熱疫情意外蹦出今年首見的登革病毒第三型。疾管署今(25)日公布台南市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該名東區大學里30多歲男性,為成大的博士生,近期並未出...

閱讀詳情 »

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于美人日前在「什麼道理?」節目上討論到老後照顧問題,擁有一對龍鳳胎子女的于美人有感而發地說:「我也提倡到機構照護。」 她甚至表示,自己人生最後10年時,也要去住安養機構。理由是「這一照顧就是10年、20年,我人生最後的10年,剛好是她人生最精華的10年,我從小栽培她長大,為了就...

閱讀詳情 »

▲9月國際失智症月,衛福部與台灣失智症協會號召民眾打破對於失智的迷思和標籤。(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如果你還以為失智者不會搭車?不會煮菜?不會買東西?快打破你對失智症的舊迷思和標籤吧。3年前被診斷出輕度失智症的白婉芝就徹底翻轉一般人對失智症患者的想像,只要...

閱讀詳情 »

▲胃藥驚染致癌成分,國內首波檢驗合格名單出爐。(照/食藥署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光是健保一年就吃掉8千萬顆用量的胃藥成分ranitidine原料藥驚傳含有恐致癌性成分的不純物「N-亞硝基二甲胺」(NDMA),食藥署緊急要求包括知名治療胃酸過多藥物「善胃得」(Zantac)在內的38...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