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別再逼孩子把飯吃光】- 培養孩子自我控制飲食的能力,讓身體更健康!(歡迎分享)

【別再逼孩子把飯吃光】- 培養孩子自我控制飲食的能力,讓身體更健康!(歡迎分享)

【別再逼孩子把飯吃光】- 

培養孩子自我控制飲食的能力,讓身體更健康!

近期發表在美國《兒科》雜誌上的一項實驗發現,超過半數的美國父母會要求家裡的青少年把盤裡的食物全部吃完,不能有剩菜。有三分之一的父母在孩子表示吃飽後,仍要求他們再多吃點,導致孩子常吃得過飽。

「哇,你把飯吃光光了,你好棒!」

「把碗裡的青菜吃掉才可以下桌。」

「飯全部吃完了才可以吃布丁。」


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吃飯,甚至不惜使出鼓勵威嚇、連哄帶騙等各種手段讓他們「把飯吃完」。近期發表在美國《兒科》雜誌上的一項實驗發現,超過半數的美國父母會要求家裡的青少年把盤裡的食物全部吃完,不能有剩菜。有三分之一的父母在孩子表示吃飽後,仍要求他們再多吃點,導致孩子常吃得過飽。

為何父母這麼執著於把飯吃完?《紐約時報》網站新聞指出,我們從小被教育不能浪費食物,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父母、祖父母和無數代祖先都活在食物資源匱乏的年代,那時代的小孩必須充分把握進食的機會,因為下一餐不知道會在哪裡。但如今,我們活在一個有正餐、有下午茶、還可以去夜市吃宵夜、或隨時去便利商店買零食的世代,小孩多半餓不著,但孩子與生俱來還是有控制飲食的能力。

當父母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時代轉變,仍把焦點放在「吃乾淨的餐盤」而不是孩子真實的「飽足感」時,孩子會逐步喪失自我控制飲食的能力,為日後的飲食問題埋下因子。

美國賓州兒童肥胖研究中心研究單刀直入檢視從1987年起,要求學前兒「把碗裡的食物吃完」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進食過程中,若孩子過於在意碗裡還剩多少食物這類外在訊息,即便是吃完高熱量的一餐,他們仍會比更能覺察內在訊息的孩子吃下更多食物。其他研究也發現,被要求要把飯吃光的男孩,外食時會點更大份的餐點;有肥胖症的成人,對於小時候家裡飲食規範的印象,遠比體重正常的成人深刻,而「把飯吃光」是最常見的規矩。

不過,父母在吃飯這件事上給孩子壓力,不只是希望小孩能多吃一點,也希望他能營養均衡、不偏食。有些人會幫孩子設定進食順序,好比要孩子先吃蔬菜再吃肉,或是多吃健康食物就給點心當獎勵,甚至訓練孩子對把飯吃光光有榮譽感。但這麼做,只會讓甜點、零食顯得更誘人,反而會消弭孩子選擇健康食物的內在動機。餐桌上太多的討價還價也會模糊焦點,讓孩子沒法專注於內在的飢餓訊息。等他們長大成人後,訓練凌駕於直覺,他們只知道要埋頭苦吃,把盤裡的食物吃完,卻搞不清楚「飽」的真正感覺。

好消息是,有愈來愈多研究看到注重內在飢餓訊息的好處,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團隊就發現,善用飢餓感和飽足感來引導個人飲食的年輕人,身體質量指數(BMI)比不會這麼做的年輕人低,飲食失調的比率也較低,這樣的女孩也比較不會刻意減肥或暴飲暴食。

在這個豐衣足食、容易養出小胖子的時代,知道自己何時「吃飽了」比把盤子「清光光」更重要。

當我們讓孩子專心感受內在飢餓感與飽足感的變化,聽從自己的內在訊息,不僅能減少餐桌大戰,也在幫助他們吃出更健康的未來。

【別再逼孩子把飯吃光】- 培養孩子自我控制飲食的能力,讓身體更健康!(歡迎分享)

如果此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分享出去,讓更多人受益喔!

 

其他閱讀:

健康分享!鳳梨檸檬酵素『排毒自己做』,

教您如何做鳳梨檸檬酵素飲!(歡迎分享)

點我看更多>>>>

http://www.life.com.tw/?app=view&no=149087

相關推薦

2021.06.09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6月9日為止,已經有333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0...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升溫,近來傳出確診者因沉默缺氧猝逝等憾事,引發民眾群起購置血氧飽和濃度偵測儀(血氧機)或氧氣瓶。醫師表示,確診病患需要積極監測動脈血氧飽和濃度,以利及早獲知病情變化;至於是否需要額外使用氧氣,必需由醫師評估後方可使用,以免影響對初期病情惡化與否的判斷。缺氧狀...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行政院日前公布全民免費接種新冠疫苗,引起許多讚聲,但不少年輕網友上網查詢何時可以接種,卻發現,自己並未在11類優先接種順位中,沒能接種疫苗,就別想出國,頓時哀聲四起。 若是1名24歲大學生身體健康,無慢性病,當然未在11類優先接種順位中,必須等到11類族群、近1,40...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當你被診斷出患有某種疾病時,感到焦慮、擔憂和悲傷是很正常的,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精神病學家Amit Anand說,壓力對你的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在休息和努力恢復身體時,保持你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以下是疾病恢復過程中,防止焦慮和悲傷持續蔓延的方法:生病期間焦慮不安 六個小提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