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一個有效防治心臟病的方法​​每天做幾次,保證健康人能夠永遠不得心臟病

一個有效防治心臟病的方法​​每天做幾次,保證健康人能夠永遠不得心臟病

一個有效防治心臟病的方法​​

每天做幾次,保證健康人能夠永遠不得心臟病,心髒病人永遠不發心臟病。這就是最簡單易行,也是最有效的鍛煉方法:背部撞牆法。

​​離牆15~20公分站立,全身自然放鬆,用背部向後撞擊牆壁,待身體彈回後,再撞擊,約一秒鍾撞一下,並隨看撞擊的節奏自然呼吸。撞的時候口中同時發出“呵”的聲音。(因為“呵”的音是對應我們的心臟),這樣就可以讓你終身不得心髒病!​​

當你感到腰酸背痛時,如果有人幫你搥搥背部,按摩一下,頓時會感覺輕鬆許多。在醫院裡,背部的推拿按摩就可以治療許多病症。在公園裡,有很多老人都在用背部撞樹來鍛煉身體。人體背部的脊柱及脊柱的兩側,分佈著豐富的神經和許多重要穴位,與四肢、臟腑有廣泛的聯繫。中間的督脈是人體陽氣的總水庫,是保證人體生命力旺盛的總源頭,兩側的膀胱經是人體內最長、穴位最多的重要經絡。每天堅持刺激背部組織上的經絡,能促進局部乃至全身的血液循環,增加內分泌和消化功能,大大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現代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進行戶外鍛煉,那就利用家中或辦公室的牆,一樣可以起到鍛煉的作用,具體的做法是這樣的:離牆15~20公分站立,全身自然放鬆,用背部向後撞擊牆壁,待身體彈回後,再撞擊,約一秒鍾撞一下,並隨看撞擊的節奏自然呼吸。撞的時候口中同時發出“呵”的聲音。(因為“呵”的音是對應我們的心臟)。撞擊時,動作要有力但不可過猛,要協調均勻。

​​​​碰撞的順序依次是:背的上部、下部、腰、左右肩胛、左右側背部,爭取整個背部全部撞到。當撞擊上背時,可以刺激到主治肺部疾病的肺俞穴、主治心臟疾病的心俞穴、能寬胸理氣的督俞穴以及理血、寬中、和胃的膈俞穴。當撞擊下背部時,可以刺激主治肝臟疾病的肝俞穴和主冶膽囊疾病的膽俞穴,還有健脾、和胃、化濕的脾俞穴等等。撞擊左右肩胛上的穴位,對治療頭部、面部疾病、頸椎病、肩周炎有特效。撞擊背的側部,能夠寬胸理氣、治療肋間疼痛。還可以盡量挺胸,向後撞擊頸肩部的大椎、風門等穴位,可以治療頸椎病、頸肩綜合症。​​

背部撞牆法雖然很簡單,但在鍛煉過成中也應該注意做到循序漸進。一開始可以先撞擊5~10分鍾,漸漸地增加到30分鐘左右,撞擊到背部已明顯發熱,這時背部的各個穴位及其所屬的髒腑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養,從而極大地激發出了防治疾病的巨大潛能。一般撞擊後背幾分鍾後,就會有打嗝、放屁等情況出現,這是體內臟腑排泄廢氣的結果。這是背部撞牆法特有的通絡順氣的功效,這不是簡單地做做背部按摩、推拿能與之相比的。

​​這種保健方法要注意的是:年紀大的人可以只撞3~5分鍾,而對患有嚴重心髒病、尚未明確診斷的脊柱病、內臟下垂、血壓過高、晚期腫瘤等症的病人,則不宜用此法鍛煉。撞擊背部時,有少數人會有頭暈、頭脹、頭痛等不適感覺,這是人體經絡調整的正常現象,不要擔心,只要酌情控制撞擊的時間及力度,這些症狀會漸漸地消失。

​​實踐證明,只要堅持按照這種方法鍛煉,都可以收到特別明顯的效果。有的人頸椎病、腰痛明顯好轉;有的人治好了多年的慢性咳嗽;特別是一些長期吸煙的人,通過對背部及肩胛下的肺底部的撞擊,排出了堆積的很多積痰、細菌、污染物;如果遇上感冒,背部撞擊後會覺得感冒的症狀明顯減輕;堅持的時間長了還會有明顯的降血壓、治便秘、冶哮喘、治失眠等許多意想不到的功效,甚至還能矯正駝背。

用背部撞牆法強化身心,既方便,又療效顯著,最大特點是就地取材,你可以隨時在家中或辦公室裡找到一面牆來鍛煉身體。朋友們不妨在百忙之中每天抽出半小時來為自己的身體加油、充氣,只要持之以恆,就能取得良好的功效。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 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台18歲以上成人47.9%有肥胖問題,台灣肥胖醫學會最新一份問卷調查則顯示,高達87%的民眾打算減重,但僅有22%曾與醫護人員討論,調查還發現,認為體重管理是自身責任的孤獨感,是有減重意願卻不主動尋求協助的主因。今天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主題...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爆發國內最大規模院內感染事件,更一度令本土疫情全面拉警報,事件好不容易平安落幕,而此次群聚感染事件中,受創最深的莫過於是案863、10B副護理長一家人了,全家7口確診,其中婆婆更不治過世,連喪禮期間全家人都在隔離,衛福部長陳時中今(11)日下午便親...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28歲的變性人網紅「罔腰」在IG宣稱自己接受「人體測試」懷孕了,引發軒然大波,儘管事後已證實是假懷孕,但已驚動衛生福利部出面調查是否真有醫院偷跑。衛福部次長石崇良今(11)日表示,已經查清楚,沒有任何醫療機構實施這樣的人體試驗,因此本案結案。 罔腰是在日前曬出超音波照...

閱讀詳情 »

【記者羅林/新竹報導】 在面對宛如新冠疫情變化的不確定感、人際間被迫減少互動、減少休閒娛樂、失去工作等長期且巨大的壓力之下,罹患「焦慮症」及「情緒疾患」的個案也迅速增加。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張夢涵醫師表示,防疫時代,也要防範「心靈的病毒」,為了協助大家減低在疫情之下的焦慮感,建議可利用臺灣憂鬱症防治協...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