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脖子上有個「健康窗口」,你留意過嗎?

脖子上有個「健康窗口」,你留意過嗎?

(圖片翻攝來源)

檢查頸動脈,能看出全身血管的健康情況

脖子上的皮膚最細嫩,脖子處的血管也最“敏感”。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倪新海打了個比方,頸部動脈就像一個窗口,能夠一眼看出全身的健康狀況。

倪新海介紹,頸部的動脈由於血流量大,血管又有分岔,血管所承受的壓力和血流沖擊就比較大,一旦心腦血管健康出現任何異樣,比如血壓高了、血液黏了,頸動脈這裡最容易形成斑塊。

頸動脈超聲後,如果只是檢查出頸動脈輕微的斑塊,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即可,但是如果檢查出較多斑塊,就需要用藥物干預了。如果血管有明顯狹窄,還要考慮做血管支架治療。另外,除了提示高血壓、動脈硬化等血管問題,從頸動脈的斑塊這個線索追根溯源,還可以早期發現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老人出現頭昏耳鳴症狀要小心

老年人如果經常發生頭昏、耳鳴等症狀,或和頸動脈狹窄有關。媒體曾報導,62歲的李女士經常感到耳鳴、頭昏、視力模糊,記憶力也逐漸減退等情況。經頸動脈造影檢查,深圳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劉華東主任發現,李女士的右側頸動脈接近閉塞,證實頸動脈狹窄是其耳鳴、頭昏等症狀的罪魁禍首。

半數腦梗源於頸動脈狹窄

武漢市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楊國平說,六成以上的腦梗塞是由頸動脈狹窄造成的。作為中國人“頭號殺手”的心腦血管病,可怕之處往往在於來勢兇猛,很多人平時一點症狀沒有,突然一下就中風了,從此一病不起。所以,如果能定期查查頸動脈,在病程發展的初期就能發現並提早干預,往往能大大減少突然病倒的風險。

當頸動脈狹窄程度小於30%時,病人通常沒有症狀,可以口服藥物治療。當狹窄程度超過50%時,病人常出現腦部缺血症狀,主要有頭疼、頭暈、耳鳴、記憶力下降、視物模糊,一側肢體麻木無力等症狀,俗稱小卒中。小卒中常反復出現,多自行恢復,這個特性麻痺了不少人。

小卒中不治,繼續發展就是卒中。楊國平說,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50%時,繼續吃藥,收效不大,即使暫時未發生卒中,大腦因長期供血不足,也會導致腦細胞萎縮、血管性癡呆等病。

當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不論有無症狀,吃藥基本不能解決問題,只能尋求介入或手術。

年過四十,最好每年做個頸動脈超聲檢查

最後,倪新海主任建議,人過四十,每年可以花幾分鐘做個頸動脈超聲檢查,好好利用這個健康的“窗口”。相比心電圖等常規體檢項目,頸動脈超聲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預警效果更早更明確。但頸動脈超聲對儀器和醫生的專業性要求比較高,需要去較大規模醫院的血管專科進行檢查。

(本篇摘自來源)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不易清潔、沒有咀嚼用處又容易腫痛,有近7成民眾都有拔除智齒的經驗,民眾常因智齒腫痛或矯正需求被轉診到口腔外科評估拔牙,拔牙不慎是否會引起神經損傷?到底什麼樣的智齒需要處理,又怎麼樣的智齒一定要拔除呢? 易堆積細菌與食物殘渣 產生蛀牙、牙周發炎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口腔外...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嘔吐、發燒,我是食物中毒了嗎?近日鄰近日本,韓國,北京等地急性腸胃炎病例遽增,原來是天氣轉冷後,進入傳統病毒性腸胃炎的旺季,諾羅病毒感染俗稱腸胃型感冒的重要病源,無論幼兒、小孩、成人,甚至老人等全年齡層都可能致病,民眾應多加注意。 嘔吐物、排泄物、飲食都可以傳播 衛...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打嗝打不停,吃藥後竟險喪命!一名80歲老爺爺患有腎臟病,到診所看診後竟然昏迷,送到醫院時昏迷指數只有3分,原來老爺爺在昏迷前吃了藥,雖然救回一命,卻必須長期洗腎!醫師表示,患者服用的肌肉鬆弛劑,對腎臟病患來說易引起嚴重副作用,看病時應告知病史,避免無法挽回的後果。 ...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氣溫直直落,減少心臟血管疾病風險,保暖防寒要做好!當氣溫降低時,血管內的平滑肌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根據健康署102年委託研究結果發現,冬天因心血管疾病就醫比率增加約1~2成,應謹慎注意天冷影響! 早上8~-9點後、晚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