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補鈣不會長高 缺鋅讓孩童長不大 | 健康達人網

補鈣不會長高 缺鋅讓孩童長不大 健康達人網

台北市政府 2013 年底推行的國小學童每週一次免費牛奶補鈣政策,雖然被許多人認為是政策買票,不過主管機關強調「有助於學童成長」「長的更高更壯」。但是一般民眾可能誤解補鈣就可以讓兒童長高,事實上醫師表示補鈣只是增強骨密度,但礦物質鋅不足會影響生長激素分泌,才是長不高長不壯的真正原因。

缺鋅長不高

榮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表示,門診中曾碰過一名國小三年級女童,身高123公分,體重24公斤,三餐只愛吃白飯,其他蔬果肉類都不愛吃,父母覺得至少有吃飯就好,也沒有特別誘導均衡飲食,但是近年來身高明顯比同年齡同學平均身高 130-135 公分矮小,身高百分位只有3%,等於 100 人中排第 97 名,體重百分位也只有 15%。進一步檢查發現有缺乏「鋅」營養素的問題,經過補充鋅的治療後,三個月身高就長了 3 公分。

潘俊伸說明,許多民眾以為補鈣才會長高,但其實補鈣只是增強骨密度,而鋅是人體許多荷爾蒙的製造材料,對於正在發育中的學齡兒童來說,缺乏鋅會導致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因此才會有身高、體重比同年鈴人少的現象;缺鋅導致睪固酮分泌不足,則讓男性青春期延後,第二性徵變不明顯。

此外,缺鋅影響腸胃黏膜,減少產生一些跟消化有關的酵素,也會影響腸胃功能,甚至腹瀉;另還有免疫力下降等問題,感冒比較不容易好,皮膚也較偏乾。

紅肉吃多不利鋅的吸收

兩項研究也說明飲食中的鋅與兒童生長的關係。一項日前於自然雜誌發表的研究表示,由於大氣環境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使得農作物小麥、稻米中蛋白質、鋅、鐵的含量有降低的情形。2009 年一項研究針對 6 歲以下兒童補充鋅的影響發現,在連續補充 6 個月後,身高平均比沒有補充的控制組高 0.4 公分,潘俊伸表示,雖然聽起來不多,但就醫學角度來說是具有相當意義。

潘俊伸指出,缺乏鋅時可能發生的症狀有食慾不振、生長遲緩、免疫力下降、傷口癒合不良、夜盲等等。近年來飲食西化,吃紅肉機會增多,雖然也能夠少量補充鋅,但潘俊伸提醒,紅肉如果吃多,內含的鐵質會與鋅產生競爭關係,不利人體吸收利用鋅,而紅肉的烹調方式往往也不健康;另外含有植酸的蔬菜如菠菜等,植酸會與鋅主動結合,讓身體減少接觸到鋅的機會,因此吃此類蔬菜時,最好能清洗久一點再下鍋。

補鈣不會長高 缺鋅讓孩童長不大 健康達人網
▲鋅含量高的食物包括最多的海鮮類,其次是紅肉、肝臟、蛋類、豆類、堅果。

海鮮類食物含鋅量高

食物中含鋅量最高的是生蠔,每 100 公克含 71 毫克(mg)鋅,其次是魚貝類,但同重量中的鋅含量就大跌到 10-20mg;再其次是紅肉、肝臟、蛋類、豆類、堅果類,但他們的含量多只有十幾毫克。而身為主食類的米、麥類,因為經過加工精製,同重量內含鋅不足 1mg,雖然較粗製的如糙米、燕麥等雖然含量較高一些,但一般孩童不會喜歡吃。

一般綜合維他命雖然也含有鋅,但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都很低,應該從食物中攝取較為適宜。

潘俊伸提醒,家長平時要多想辦法讓兒童養成不挑食、均衡飲食的習慣,少吃零食以免影響正餐的進食量,生活作息也要正常,不要晚睡。

【本文出自健康達人網;更多精采內容請上健康達人網;歡迎加入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worldno1。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隨著落髮問題年輕化,越來越多年輕族群加入抗禿行列。太瑿醫療管理集團總院長/黃仲立醫師表示,市面上標榜生髮的產品五花八門,品質不一,民眾往往容易輕信廣告術語而落入消費陷阱,然而誤用的結果可能導致生髮效果有限,甚至造成落髮情況更惡化。 MyHair生髮植鬍/高雄分院院長林士棋醫師說明,不少生髮水宣稱含有...

閱讀詳情 »

(記者張耀元報導)走路、搭公車、搭捷運、開車在大都市中,哪種通勤方式接觸空污的量最高? 北醫公衛系的老師曾做過比較,在臺北市走路最不好,暴露到PM2.5量最高,是搭捷運的8倍,搭公車或開車則居中。不少人已習慣口罩不離身,有皮膚科診所院長提醒,長時間戴著口罩,假使口罩比較不透氣,悶熱又流汗的結果,容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18歲呂同學,高一時因牙齒排列擁擠赴牙醫門診求診,經檢查,醫師發現病患的牙齒,不僅向外延伸暴出且深咬,也因下顎後縮,導致咬合干擾無法正常咀嚼進食,口腔清潔上更是難上加難,易造成牙齦發炎;收治呂同學的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一般牙科主治醫師,經兩年半的矯正治療後,病患咬合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中7個月大黃小弟日前因發燒、輕微咳嗽先到診所拿藥,反覆發燒四、五天,轉診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確診為急性「大葉性腎盂腎炎」,因左腎功能受損,未來恐有較高機率,罹患慢性腎衰竭。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腎臟科主治醫師陳劍韜表示,若發現孩子反覆發燒超過三天,應立刻赴醫檢查,及早正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