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誘發子宮內膜癌的九大​​因素

子宮內膜癌是指發生在子宮內膜的癌症,也稱子宮體癌,目前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宮頸癌。儘管子宮內膜癌的原因還未完全闡明,但根據病人及流行病學資料統計和分析,發現與以下因素有關的婦女易發生子宮內膜癌。

1、經濟收入高的、受高等教育的人與較貧窮者比較,發生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高2倍。

2、有些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由於長期垂體異常可致;多囊卵等綜合症、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症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過高。

3、久治不癒的子宮出血,特別是絕經後的子宮出血應想到有患子它內膜癌可能,應趕快作婦科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及早進行治療。

4、月經失調、初潮年齡早或延遲絕經者,易患於它內膜癌。在絕經前一段時間裡,往往是處於無排卵狀態,雌激素無孕激素對抗、子宮內膜增生改變所致。

5、不育不孕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因素,隨著分娩次數的增多,危險性下降。因長期不排卵所引起的不孕者與生過一胎的女性相比,較易患此病。患有多囊卵巢症的患者也由於同樣的原因容易得此病。

6、與飲食習慣有關。攝入脂肪及油類多者發生子宮內膜癌的相對危險性增加,而蔬菜和水果具有保護作用,使相對危險性下降。高脂肪有儲存雌激素功能,將導致子宮內膜發生增生甚至轉化成癌變。

7、有X射線暴露史者,患子宮內膜癌的概率較無X線暴露史高;由於遺傳因素的影響,子宮內膜癌的病人常有家族史、近親腫瘤病史,所以有子宮內膜癌家族史者以及近親腫瘤史者,其患病危險性增高。

8、肥胖:子宮內膜癌患者中約有80%超過正常平均體重的10%。肥胖是內分泌不平衡的表現,機體大量的脂肪增加了雌激素的儲存,脂肪還利於雄激素芳香化,增加血中雌激素含量,導致子宮內膜增生甚至癌變。

9、因各種原因長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者,惠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增加。單用外源性雌激素而無孕激素對抗者,可增加發生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並與用雌激素的劑量。時間長短有關,若加用孕激素對抗,可降低其危險性。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現代人們使用3C產品時間過長,對於視力的保養維護已成為重要課題。民眾除了需注意作息及使用3C產品時的姿勢和時間外,想從飲食補充營養,像是甘藍、菠菜、綠花椰菜、胡蘿蔔、南瓜、奇異果、葡萄、柳橙等蔬果,都是葉黃素含量較豐富的天然食物。另外,也有國人食用含葉黃素的保健產品作為該項...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常說懷孕期間1人吃2人補,專家提醒,在懷孕之前更要補,因為2成育齡婦女有貧血缺鐵問題,若懷孕期間缺鐵,可能導致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寶寶還可能發育遲緩,建議孕前就應該多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才能孕育健康的寶寶。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女性進入青...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及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於今年共同辦理國際首創的「2019航空公司傳染病防治整備及應變管理獎勵計畫」,並在昨(18)日舉行「飛向健康,攜手防疫」航空防疫安全頒獎典禮,受獎航空公司包括中華航空、立榮航空、台灣虎航、長榮航空、華信航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台中70歲李伯伯預計年底赴美探視兒孫,但上月初,才因深層靜脈栓塞掛急診,術後雖無大礙,家人仍擔心他出國期間發生意外,日前,帶著李伯伯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經評估心血管狀況及慢性病控制後,李伯伯不僅恢復良好,醫師也特別提醒出國注意事項,讓家人放下心中大石,李伯伯也能玩得盡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