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重要!請別再給你的孩子用毒吸管!還給孩子一個『無塑』人生!(歡迎分享)

重要!請別再給你的孩子用毒吸管!還給孩子一個『無塑』人生!(歡迎分享)

塑化劑問題,相信大家早就知道,但你可能不知道塑化劑,藉由孩子每天喝飲料所使用的塑膠吸管,進入他們的體內,日積月累,已悄悄的影響孩子生理的變化。醫生表示,若塑化劑接觸過多,女童可能會性早熟、月經提前來,還會增加罹患乳癌及宮頸癌風險的風險,男童可能會有女性化的頃向,性別特徵不明顯,導致行為偏差。


吸管可能含大量塑化劑
家長:「孩子用吸管的習慣一直改不過來,又很喜歡咬吸管。」
咀嚼吸管多少匯釋出一塑膠味,這時塑化劑已經跟著唾液進到肚子裡了。

重要!請別再給你的孩子用毒吸管!還給孩子一個『無塑』人生!(歡迎分享)

生活常見的塑膠吸管

聚氯乙烯(PVC)是吸管的主要材料,這種材料做成的吸管含有大量的塑化劑,當塑化劑遇到溫度較高,或含有酯類的飲品就會溶解到飲料中,當塑化劑吸入人體就很難分解或排出,其他像是小朋友的玩具、課堂用品、書套等,都充斥著塑膠製品,經常接觸塑膠物,再用手拿東西吃,也會間接將塑化劑吃進去,若是長期累積就會對孩童會造成性早熟、不育症,也容易產生氣喘、過敏性等疾病。所以除了避免使用塑膠吸管外,最好讓孩子養成進食前勤洗手的好習慣。

不要再用彩色吸管了,鉛毒害不孕
毒物專家林杰樑生前最後研究發現「鉛毒害不孕」,証實若男性精液中鉛濃度愈高,精蟲數量愈少,就會導致不孕。並提到彩色吸管、塑膠玩具和糖果包裝紙、油漆等,都可能含鉛,且鉛在體內不易代謝,孩童若從小啃咬含鉛的彩色塑膠吸管或玩具,仍可能到成年都還會累積在體內。消基會曾抽驗早餐店及夜市的吸管,在80件樣本當中有10件的含鉛量超過標準,以黃色吸管的超標量最為嚴重。



彩色吸管的染料含有鉛的成份

重要!請別再給你的孩子用毒吸管!還給孩子一個『無塑』人生!(歡迎分享)

有學者針對吸管的品質進行實驗,透明或白色吸管聞起來無明顯氣味,而彩色吸管聞起來有刺激性的塑料味。用火燒白色吸管煙比較淡,滴的油較乾淨,彩色吸管燒的時候冒黑煙,塑膠氣味相當重,滴的油有黑色的雜質。

遠離塑化劑「不鏽鋼吸管」
有位媽媽分享,她的孩子習慣用吸管喝飲料,不論是喝牛奶、果汁,甚至喝水,所以幫他準備一大包又一大包的塑膠吸管,但是當了解塑化劑的危害後,心裡一直很不安心,害怕因此害了孩子的健康,也害怕不斷對環境造成的傷害,所以當她看到環保不鏽鋼吸管時,很開心的說:「終於找到了。」

重要!請別再給你的孩子用毒吸管!還給孩子一個『無塑』人生!(歡迎分享)

QC館日本食品醫療級不鏽鋼304、316系列,有直、彎、粗三種吸管,連套袋都是採用有機棉喔!

研發製做不鏽鋼吸管的是對台灣的夫妻,他們帶著兩個活潑可愛的小朋友勤跑各地的市集,第一次見到不鏽鋼吸管的人,都好奇的想問他們,為什麼會想做不鏽鋼吸管來賣?

老闆娘說,她以前的工作與環境保護教育有關,因為了解到塑膠垃圾所造成的環境及生態危害相當嚴重,野生動物因誤食塑膠垃圾而造成死亡,而動物屍體中最常出現的就是塑膠吸管,於是決定從日本進口醫療等級的不鏽鋼,在台灣進行研發製作。剛開始賣的時候也備受各種的質疑,像是多數的媽媽擔心孩子太小使用"硬吸管"會危險,其實不鏽鋼吸管就如同一般的餐具,必須像教導孩子如何使用筷子一樣,避免受傷。已讓孩子用過一段時間的媽媽說:「我寧願讓我的孩子學會使用不鏽鋼吸管,也不願因為塑化劑而影響他未來的健康。」

重要!請別再給你的孩子用毒吸管!還給孩子一個『無塑』人生!(歡迎分享)

 

歡迎分享~~~~~~~~~~~~~~~

 

其他閱讀:

一定要看!小黃瓜竟然是排毒高手!

揭開黃瓜12個神奇功效!(快快分享出去)

點我看更多>>>>

http://www.life.com.tw/?app=view&no=152236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日前傳出1名工程師玩手機遊戲「課金」,3年間花費500萬,因疫情頓失工作,由於收入都花在手遊,幾乎沒有積蓄陷入財務危機。然而「課金」習慣恐怕從小養成,衛福部國衛院調查,台灣高中生接近半數願意在手機遊戲「課金」(消費),國衛院研製全球第1套手機成癮量表(PMGO), 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為維護消費權益及遏止違規食品廣告影響民眾健康安全,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加強監控於電視、網路、廣播電台、平面媒體等播放之食品違規廣告,根據統計,今年1至6月自行監控查處及它縣市移入之違規食品廣告共計885件,其中又以有線電視451件最多,依序則為網路、廣播電台,違規者目前也已...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最近有研究顯示,新生兒出生後第1次排出的胎便,可以做為預測寶寶將來肥胖風險的依據。由於胎便是嬰兒在子宮內攝取的營養所組成的,研究人員發現肥胖兒童的胎便細菌量與體重正常的孩子不同,研究刊登在《小兒肥胖雜誌》(Pediatric Obesity)。 此研究總共追蹤了212...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RNA」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當下,或許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聽到,病毒就是由RNA所組成,入侵到細胞內物質不斷複製出「自己」,然而RNA會「死亡」而留下「線索」。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找到RNA死亡「線索」,只要沿著線索找到RNA死亡原因,就有機會發展成治療或預防疾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