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針對病症「客製化」選擇療法與藥物,「○○○○」將是癌症治療趨勢!

基因檢測在癌症治療所占的角色愈來愈重要,可以精準「對症下藥」,量身打造治療方案,即使是晚期癌症患者,也可接受積極治療。癌症基因檢測是未來走向,目前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隨著醫療科技發展,降至一次二百美元的可能性指日可待。」

文◎林筱庭

癌症成因至今仍是個謎,過去總認為是環境、飲食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造成,近來醫學研究卻發現,癌症其實是一種「基因病」,由於遺傳基因功能的缺失,導致基因突變頻率高於細胞自我修復速度,異常細胞不斷增生遂成癌症。

目前還沒辦法取代化療

針對病症「客製化」選擇療法與藥物,「○○○○」將是癌症治療趨勢!

若能提早找出突變基因,癌症便不再如同「抽獎」般的不確定,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癌症變得可預防,醫師也更能針對病症「客製化」選擇療法與藥物。

「過去我們總是說要『消滅癌症』,但現在我們會把癌細胞試為身體一部分,將癌視為一種『慢性病』,試著與他和平共處。」中國臨床腫瘤醫學會(CSCO)理事長吳一龍認為,隨著標靶藥物問世,晚期肺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已經從十多年前的十個月延長至三年多。

吳一龍說,近幾年癌症的治療觀點,已經從全面破壞轉變成專一靶點療法,「只要找到精準的誘餌來進行治療,晚期肺癌患者的平均餘命可以延長七、八年,幾乎已經是慢性病了。」以針對癌細胞分子靶點治療,可以減緩對正常細胞的傷害,也能大幅減低患者因治療引起的不適以及副作用。

「雖然還沒辦法取代化療,但是化療時間可以大幅縮短,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的合併使用將成為未來治療趨勢。」吳一龍也提到,搭配基因檢測,醫師更能精準選擇適合病患的治療方式與藥物。

一直以來,國際藥廠的癌症藥物從研發到臨床試驗,多忽略人種之間的差異,都是以歐、美族群為參考依據。好比是肺癌標靶藥物艾瑞莎(Iressa),它是全球第一個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抑制的小分子標靶藥物,在歐美國家成效不彰,只有約一成的治癒機率,但對亞洲人的療效卻高達四成。

 

【原文刊載於《新新聞》1548期,更多精采內容請上《新新聞》官方網站;《新新聞》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孕婦牙齒不健康,寶寶早產機率大!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說,根據數據顯示,患有牙周病的孕婦比健康孕婦早產機率高了近3倍,而新生兒體重過輕的機率高了2倍。為了改善孕媽口腔健康,台灣中央健康保險署2015年特別新增「懷孕婦女牙結石清除」項目。根據統計95%以上的國人罹患輕重不一的牙周疾病,其中大部...

閱讀詳情 »

肩關節脫臼了,該如何治療才不會造成反覆脫臼呢?  肩關節脫臼時,首要是先將關節復位,復位後用三角巾或肩關節保護架保護好。 大部分第一次肩關節脫臼的病患在復位後, 採取保守療法即可。但當受傷的年紀越輕時,肩關節再次脫臼的機率就大大提高。 若已經是反覆性脫臼或需要參與激烈碰撞運動者,建議要做手術修補破裂...

閱讀詳情 »

台灣疾管署2015年1月23日公布,一名2歲男童已經接種疫苗,但卻仍因感染流感併發重症致死的個案。從發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一周,病毒檢驗結果是H3N2,為台灣104年第二例。該男童曾在103年11月初接種流感疫苗,104年1月9日出現咳嗽、發燒等感冒症狀,共轉診就醫3次,13日有胸部凹陷、呼吸窘迫現象轉...

閱讀詳情 »

天氣冷颼颼,顏面神經失調患者暴增。一位48歲的陳先生,連日加班,工作壓力大,突然出現嘴角下垂、左眼無法閉合等症狀,但沒有合併麻木、意識障礙或手足肢體活動障礙,醫師診斷後排除是中風,而是罹患顏面神經麻痺。最近加上氣候寒冷因素催化下,類似案例增加5成。該患者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林佳瑩診治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