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餐桌上六種美食是致命毒藥吃前需慎重

餐桌上看似美味的佳餚,實際上卻是致命的毒藥,餐桌上六種美食,吃前需格外的謹慎,如果可以千萬不要經常吃。那麼,餐桌上哪些看似誘人的美食,實際上是致命的毒藥呢?不知道的人就趕緊接著往下看吧,以免誤食了卻也不知道。

餐桌上六種美食是致命毒藥吃前需慎重

 

西非荔枝果(牙買加)

  西非荔枝果,又稱為“蔬菜大腦(Vegetable Brain)”,是牙買加的國果。你一定以為它很受歡迎。但實際上,如果在成熟之前食用的話,會引起嘔吐或癲癇,甚至致命。因此只有等到果皮變成亮紅色,黑色有毒的種子脫離果子後,人們才能享用這種美味又營養的食物。此外,將其煮沸,搭配上咸鱈魚,就可以做成具有牙買加民族風味的特色菜西非荔枝果燉鱈魚。

餐桌上六種美食是致命毒藥吃前需慎重

 

蘑菇(意大利)

  在意大利托斯卡納(Tuscany)尋找松露似乎是一種愜意的度假方式。但需注意,雖然我們周圍有很多可食用的蘑菇,然而美味如牛肝菌都有一些有毒的“表親”。甚至他們的名字聽起來都帶有死亡氣息,如死亡之帽(Death Cap)、毀滅天使(Destroying Angel)。有些也長得像毒蘑菇。最好看清楚您吃的到底是羊肚菌還是劇毒的鹿花菌;是美味的雞油菌還是邪惡的傑克燈(Jack O'lantern);是有毒的盔孢菌(Galerina)還是迷幻裸蓋菇(Psilocybe)。

餐桌上六種美食是致命毒藥吃前需慎重

 

活章魚(韓國)

  在韓國,人們認為活章魚的觸鬚是一道美味的冷盤佳餚。將其切成小塊,沾上香油和芝麻,放入嘴中,此時會發現它仍在喉嚨裡滑動,因為觸鬚還有很強的活力。但這樣很容易讓人窒息。據報導,韓國平均每年有六人因食用活章魚而窒息死亡。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吞嚥之前咀嚼100次,同時不要說話。

餐桌上六種美食是致命毒藥吃前需慎重

 

河豚(日本)

  關於劇毒河豚的傳說,日本美食家們總是津津樂道。但這就是可怕的事實,河豚毒素就是恐怖的毒藥,它絕對可以把河豚宴變成你人生最後的晚餐。幸運的是,經驗豐富的廚師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片魚的技巧。他們可以避開那些含有劇毒的卵巢、肝臟和腸道,這些毒素,哪怕一小滴,也足以致命。日本每年仍有幾十個不怕死的食客,因食用劇毒的河豚引起急性呼吸衰竭進了醫院。那麼河豚的味道究竟如何呢?初食時,舌頭會有點麻,之後嘗起來有點像比目魚,而且味道很容易被任何一種調料蓋過。

餐桌上六種美食是致命毒藥吃前需慎重

 

金槍魚

  工業廢料造成的污染導致甲基汞相關疾病發病率增高,包括兒童發育不足。這使得金槍魚(不管是金槍魚排還是金槍魚罐頭)都從菜單上消失。但是有些病原體,如由鮮魚肉處理不當產生的鯖毒素,仍每年都使人們感染疾病。其症狀不一,從頭痛到腹瀉,甚至還有失明。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將魚冷凍,或只在有信譽的飯店食用。

餐桌上六種美食是致命毒藥吃前需慎重

 

牡蠣

  牡蠣,又稱為“海裡的牛奶”。其富含大量蛋白質和人體所缺的鋅。食用牡蠣可防止皮膚乾燥,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分解黑色素。它是難得的美容聖品。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認為生牡蠣居高風險食物之首。因其含有兩種破壞力極大的病原體:羅病毒和霍亂弧菌。諾羅病毒可能引起胃腸炎。霍亂弧菌可引發高燒、感染性休克、皮膚潰爛性水泡,甚至可引起致命性的敗血症。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國立陽明大學與臺北榮民總醫院共同舉辦聯合研發成果發表媒合會,發表多項醫學成果,尤其針對腫瘤抗藥性有了顯著突破,另外,人工電子耳降噪音系統,以及神經發育疾病腦細胞之影像分析等技術,可望進入產業化開發階段。   針對腫瘤癌症對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的難題,陽明大學臨...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詹舒婷/台中報導】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患者大多數是中老年人,必須每天服藥,但因為記性差,常忘記按時服藥,導致控制成效不佳。台中慈濟醫院藥師謝蕙霞提出3大用藥NG行為,其中最常見的問題是當患者發現自己忘了吃藥就會「補吃藥」,但如果時機及劑量不對,很可能因為藥物濃度過高而引發副...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傅婷/桃園報導】1名50多歲罹患黑色素細胞癌的女性儘管在接受免疫治療期間效果顯著,但皮膚起紅疹、嚴重搔癢等副作用,讓她夜不成眠,就診時表示:「我好痛苦!快把我逼瘋了!」   我國今年4月開始將免疫療法納入健保給付,開啟了晚期癌友的一線生機,但部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卻因副作用而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小baby幾歲時有計數概念?一般孩童約在4歲時才理解數字1、2、3的意義,不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發現,14個月大的孩童已經有初步計數概念。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家Jenny Wang表示,該結果首次表明,當觀察到有人在計數時,年幼嬰兒對於數量已有一些感覺。4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