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10個慢性疲勞的徵兆,你中招了嗎?疲勞退散,你應該這樣做!

10個慢性疲勞的徵兆,你中招了嗎?疲勞退散,你應該這樣做!

工時長、壓力大,都會造成自律神經的錯亂,身體呈現緊繃無法放鬆的狀態,久而久之, 就累積成為「慢性疲勞」!

周末和好友聚會,聊起大家的下班時間, 發現8、9點是常態,甚至有人當「灰姑娘」,午夜12點前才離開辦公室!過長的工作時間,會讓疲勞累積,即使周末整天當「睡美人」,周一上班還是好累。這種如橡皮糖般揮之不去的疲勞感,該如何消除?

從睡滿7小時開始

中醫認為,慢性疲勞症候群屬虛勞、鬱證、不寐等範疇,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陳潮宗認為,疲勞與情志因素有關,現代人生活節奏快、作息不規律,加上較大壓力及過度勞累,造成肝鬱氣滯、脾腎不足,因此中醫治療會以疏肝解鬱為主,再依個人狀況去做修正,且配合生活飲食作息的調整,大都可得到緩解及改善。

10個慢性疲勞的徵兆,你中招了嗎?疲勞退散,你應該這樣做!

陳潮宗也提醒,大家多對慢性疲勞置之不理,但生活若不調整,或尋求治療協助,疲勞感不會獲得改善,反而會降低工作效率,陷入加班的惡性循環。一般說來,慢性疲勞會出現以下徵兆:

  1. 即使長時間睡覺,疲勞感也無法解除。
  2. 沒有明確原因的肌肉無力。
  3. 睡眠障礙、失眠、多夢或早醒。
  4. 頭昏腦脹、頭痛。
  5. 注意力不易集中,記憶力減退。
  6. 食欲不振。
  7. 腰、肩和背痠痛,胸部有緊縮感,無明確的風濕或外傷史,但有不定位且不定時的肌肉和關節痛。
  8. 心情抑鬱、焦慮緊張或恐懼。
  9. 興趣減退或喪失、性功能降低。
  10. 喉嚨乾癢、痛,或有緊縮感。

就陳潮宗的門診經驗,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睡不到6小時的上班族,輪班制人員,還有蠟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是最常不知不覺過勞的三個族群。由於「羅馬不是一天造成」, 想要擊退疲勞也沒有捷徑,陳潮宗建議,先從「每天睡滿7小時」開始,一旦睡眠的時間足夠,身體才能開始修復,疲勞感自然而然能逐漸消除。

別害身體越吃越累

在飲食方面,上班族多以外食為主,殊不知劣質的食物會讓身體「越吃越累」。陳潮宗表示,高熱量、高脂肪、少蔬果、晚上8點後吃炸物或洋芋片當消夜、不吃早餐、喝含糖飲料和暴飲暴食等,這些壞習慣會增加身體負擔和勞累感,而非吸收所需營養。

除了飲食均衡外,也可利用補氣的藥物調理,如太子參、黨參、黃耆、西洋參、紅棗等,再搭配一些補陰的藥材,如枸杞、麥門冬等幫助生津補氣,這些藥材都可搭配煮成茶飲,代替含糖飲料,當成平日保養的元氣茶, 除了提升免疫力之外,更可以改善疲倦感。

慢性疲勞只要注意飲食、多運動,改變平時不良生活習慣,並跟著體質養身,都可以改善,但如果出現過勞的警訊,例如強烈頭痛、頭暈和嚴重失眠,甚至有高血壓、心臟病的傾向,就必須找專業的醫師諮詢,治好疾病才能補救身體根本。

元氣人參茶

10個慢性疲勞的徵兆,你中招了嗎?疲勞退散,你應該這樣做!

● 材料:人參5克、西洋參5克、枸杞5克、玫瑰花3朵、無籽紅棗3顆、桂圓10克。

● 作法:西洋參和人參切片、桂圓及紅棗洗淨,所有藥材放入不織布袋中,加入400c. c.的水,煮30分鐘後即可飲用。

● 功效:桂圓可改善心脾兩虛的疲勞,改善失眠及健忘;西洋參有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的功效,此茶飲經常飲用可補足元氣、提振精神。

● 貼心叮嚀:建議分早晚兩次喝,感冒、火氣大、有發炎症狀者,不宜喝此茶。● 刺五加:提高身體細胞含氧量,促進血液的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消除疲勞。


10個慢性疲勞的徵兆,你中招了嗎?疲勞退散,你應該這樣做!

本文摘自《偷學6大名中醫養身除病都到位》特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您時常心情低落,甚至憂鬱嗎?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學生煩惱課業、人際關係,上班族想到工作就「頭大」,為人父母則操煩家庭經濟、孩子教育等問題。專家指出,腸道掌控人的喜怒哀樂,建議適當食用益生菌,不但可保持腸道健康、少生病外,還可以改善負面情緒,讓心情愉悅。陽明大學益生菌研究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國際護師節即將來臨,為了感謝全台14萬名熱忱投入照護病人的護理人員,衛福部特地舉辦「衛生福利部所屬醫療機構第一屆優良暨資深護理人員」表揚活動,由邱文達部長表揚26家醫院選拔出的71位優秀護理師,感謝這些護理人員的付出。目前全台有26家醫院隸屬於衛福部,共有7000多位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義輝報導)家中孩子有不專心又好動的現象嗎?根據台大醫院研究調查指出,國內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盛行率高達8%,若未經輔導治療,可能會衍生學習挫折、人際互動與行為規範障礙;有鑑於此,新北市政府針對全市國小2年級學童,推出篩檢及免費診斷評估計畫,才推出短短二週,就已經接到不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我決定簽署器捐,但曾一度放棄!」就讀中原大學企管系大三學生莊數鳳,去年由學校安排帶領行銷團隊為器官捐贈協會做推廣。她說,剛接觸器捐時,曾懷著一股熱血想上網簽署,但因第一次面對生死課題而作罷,經過數個月後,從害怕到認同,今年4月正式完成簽署。而另一名組員陳怡伶,在簽署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