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10個飲食習慣,讓你永不復胖

出處:17健身網

10個飲食習慣,讓你永不復胖

吃對,不再怕胖

大部分人都有瘦身的經驗,真正的關鍵是在瘦身的過程中所養成一些好習慣,這才有助於長期維持好身材。以下分享10招,根據科學的研究不再復胖的好習慣!

 

 拒絕暴飲暴食

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吃東西的時候可能會狼吞虎嚥,但是這樣的吃法容易讓我們吃太多。發表在美國飲食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最新研究發現,吃慢一點有助於身體增加飽足感。他們測量民眾吃零食和披薩的時間,發現當咀嚼的時間延長兩倍時,吃的量會減少15%,因此營養師 雪倫‧理查特(Sharon Richter)建議在吃飯的時候,停下來喝口水會幫助你避免暴飲暴食。

 用小一點的盤子

在發表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的研究顯示,用大一倍的盤子會比原本的盤子吃的總量多34%以上。研究人員發現,通常人們會吃完盤子上92%的食物。所以在吃自助式的晚餐時,用比較小的餐盤,可能讓你吃得較少。

 聰明吃點心

營養師理查特表示『若我們在兩餐之間太過於飢餓,就會在吃飯時後吃過量』,因此他建議在兩餐之間吃點點心會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點心熱量不要超過300大卡,選擇一些聰明的點心,像是杏仁、水果、優格或著全麥吐司等。

 飯前多喝水

10個飲食習慣,讓你永不復胖
研究顯示:多喝水可能會幫助你,少吃進不必要的熱量

維吉尼亞理工大學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的一項研究發現,飯前喝兩杯水的人每餐大約少吃75~90大卡的熱量。當身體缺水的時候會產生疲勞和飢餓感,因為身體可以透過食物獲得水分,所以你會比較想要進食。有時候你並不是真的餓了,所以在吃飯或吃零食之前,先喝兩杯水,可以避免吃進多餘的熱量

 限制選擇

去吃自助餐的時候,看到琳瑯滿目的餐點總是讓人很興奮。面對這麼多的食物誘惑,容易讓人不知不覺的吃了很多自己偏愛的食物。在挑選菜色時,先至少裝滿一半健康的蔬菜,剩下再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這樣可以吃得更健康!

 足夠的睡眠

明尼蘇達的梅奧診所(Mayo Clinic)最新的研究統計發現,當少睡80分鐘,平均會多吃549大卡,原因應該是熬夜會讓身體增加飢餓的賀爾蒙類生長激素(Ghrelin),減少抑制食欲的瘦素(leptin),避免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正常且充足的睡眠

 補充蛋白

10個飲食習慣,讓你永不復胖
華盛頓大學研究顯示:多補充優質高蛋白,可能有助於維持飽足感

我們都知道運動後多補充蛋白質可以幫助增加肌肉,而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最新研究發現讓自願者分成兩組,第一組每日熱量有15%是來自蛋白飲食,另一組每日蛋白提高到30%並觀察兩週,發現30%這組較不會感到飢餓且體重下降較多,原因可能是消化蛋白質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因此比較能維持飽足感。

 補充纖維

我們都知道吃低GI的食物比高GI的食物更健康,通常低GI的食物有更多的纖維質,例如吃全麥吐司比吃白吐司更能增加飽足感。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最新研究統計顯示當早餐選擇高纖穀物比起早餐吃白吐司時,午餐吃的量少了31%,研究人員說因為身體需要花更多時間來消化高纖食物,因此可以延長飽足感!

 釋放壓力

生活在忙碌且複雜的社會,我們所面臨的壓力比過去的人類都還要更高,這種高度壓力會導致身體產生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壓力賀爾蒙,導致身體渴望著含糖的食物。一篇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研究發現,壓力會提高賀爾蒙類生長激素(Ghrelin)的分泌而產生飢餓感,茱莉(Julie Chen)醫師表示當長時間處在壓力下,用深呼吸釋放壓力是很有效的方法,『吸氣4秒,吐氣8秒,重覆幾分鐘,可以釋放不少壓力!』

10 吃飯別分心

邊看電視邊吃飯是一般人常有的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就吃完了所有食物。根據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表示,吃飯時分心會比專心吃飯吃下多出39%的多餘熱量,盡量避免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可能會幫助你吃的更健康!

維持這些健康飲食觀念和習慣,會幫助你一直保持好的身材!

  

出處:http://17fit.com/news/10個飲食習慣,讓你永不復胖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17健身網 17fit.com》;歡迎按讚加入粉絲行列 www.facebook.com/17fit 粉絲行列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過去認為的高血壓是140/90毫米汞柱以上,而2017年11月美國心臟協會重新定義130/80毫米汞柱以上即為高血壓,原因是當血壓超過130/80毫米汞柱時,出現心臟併發症的風險是血壓正常者的2倍,因此下修標準來提醒民眾,當達到新標準時就是一個警訊,就要開始控制血壓。 (情境圖片/華人健康網提供)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有位57歲賴先生,近年來漸進式地手脚麻木、無力、針刺痛無法上階梯,伴隨著腸胃不適、便祕、拉肚子交替困擾他。賴先生的一位堂叔也有類似的症狀,醫師判定為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因爲有堂叔的病史,賴先生由中部至轉臺北榮總就醫,經檢查發現,賴先生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顯示軸索型運動...

閱讀詳情 »

銀髮族牙口不好咬不動,或是擔心三高問題,反而吃的太清淡、餐餐簡單吃,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長期營養不均,抵抗力變差,反而衍生更多健康問題。 銀髮族牙口狀況差喝湯不吃肉,吃飯好困擾 高齡者隨著年紀增長,面臨咀嚼、吞嚥能力變差的問題。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夏子雯營養師指出,高齡者面臨牙口不好,想吃而無法吃,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在政府大力實施路檢、酒測之後,十年來酒駕車禍死亡人數從727人下降至87人,而因酒駕車禍造成的肢體傷害,也有明顯的下降。然而在外傷初期,肢體常因肌膜內急性累積液體、進而缺血、缺氧;此一組織壓力上升,導致肌肉神經等組織缺血傷害之狀況及臨床變化,即所謂之腔室症候群。血液回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