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4招見效 趕走凸小腹

代謝作用低落時,身體燃燒熱量的功能就會降低,脂肪悄悄囤積,
在你察覺到的時候,腹部腰間就已經多了一圈贅肉。
又或許你是體內氣血水循環不順暢,水分淤滯體內無法排出。
此時身體水腫,一樣會出現難看的小腹!

3惡習導致淤滯型小腹

1.常吃冰涼食物
常喝冷飲、吃冰,會讓人體代謝下降,通常1000c.c.的冰會降低體內代謝約500大卡。
所以吃冰、喝冷飲容易讓你胖,不易代謝的脂肪囤積在小腹周圍,讓腰圍逐日擴張。
以中醫的角度來看,吃冰會阻礙體內氣、血運行,產生痰溼。痰溼產生後,停留在身體不同部位;
若是聚集在脾、胃等消化器官中,就會造成腹瀉、腹脹,讓你的肚子明顯變大,對身體也有長遠不良影響。

2.久坐少動
長時間坐著,運動時間極少,是現代人的通病,但這個習慣正是讓你養出小肚子的原因。
久坐少動,是溼性體質的溫床;再加上維持相同姿勢過久,
靠肌肉運動流經全身的淋巴液就無法把身體廢物送到排泄器官,導致體內廢物、水分滯留,
身體就容易出現水腫現象,讓肚子脹大。

3.飲食中鈉含量過高
食物太鹹太辣、零食、餅乾吃太多...,飲食中太多鈉,都會導致體液堆積在細胞間隙,
造成體內水分無法排出,出現水腫情形。
一般餐廳常為了讓食物味道更鮮明,常常在食物中加入過多的鹽、調味料,
以外食為主、或口味太重的人常常因此吃進過多的鈉,出現四肢腫脹、小腹微微凸出的狀況。

4招趕跑淤滯型小腹

1.養成運動習慣
運動能提高身體代謝,促進脂肪分解,削減堆積在腹部周圍的體脂肪,讓腹部尺寸和腰圍逐漸縮小。
溫和的運動可以活絡全身經脈,運動時身體微微出汗,有助於溼氣排出。
溼氣得以宣洩,就不會聚積在體內,解除身體水腫、腹部脹大的現象。
但切記運動後不要馬上喝冷飲、吹冷氣消暑,
這樣會讓原本活絡起來的身體機能再度下降,反而達不到促進循環的效果喔!

2.遠離冰冷食物
冰冷的食物進入人體後,會使代謝下降,降低燃燒熱量的機制。
長期下來,還會讓溼氣聚集,停留在身體裡,讓氣血淤滯,導致小腹突出,傷害脾、胃等消化器官,
對健康造成長遠的不良影響。除了溫度低的冷飲、冰品,涼、寒性的食物也須忌口,
如夏天盛產的瓜果、甜品中常出現的綠豆等,否則愈吃氣血愈虛,反而加重體內溼氣。
平時飲食可多吃溫、熱性食材,如薑、洋蔥、韭菜等,
這類食物有助於活絡氣血、促進代謝。若要解渴,溫開水會是最健康、最好的選擇。

3.避開加工食物
吃進過多的鈉會導致水腫,但並非重鹹的食物鈉含量才高。
調味料是高鈉的溫床,勾芡、醬料多的食物都在危險範圍內。
醃製過的肉品,如香腸、火腿、臘肉,或者貢丸這類加工過的食品,
鈉含量也比一般食物高,食用時要小心份量別過多。

4.用冷熱水交互沖澡
洗澡時,利用蓮蓬頭,以冷熱水交替的方式,沖淋身體各部位。
這樣可以加速血管收縮,有效促進血液循環。用這個方式也可以打通淋巴回流。
沖澡時從右下腹開始,順時針沿著腹部沖1圈,或是自手指尖端往腋下沖,可以促進淋巴流通,消除水腫。

破除淤滯型小腹必殺技:腹部淋巴按摩

想提高代謝、消除循環不良造成的小腹問題,淋巴按摩是最好的方式。
淋巴管和血管一樣遍佈全身,肌肉的收縮與舒張能推動淋巴液向前,在體內各處運行。
淋巴最主要的功能是過濾人體運作時產生的廢物,如果淋巴的流動停滯,免疫力就會下降,身體出現浮腫發胖的情形。
淋巴結是淋巴最容易停滯的地方,我們可以藉由按摩淋巴結所在的腹部,刺激淋巴流動,體內循環因此得以重整。
如此不但能消除腹部水腫,還能提高身體代謝,成為熱量消耗較大的易瘦體質喔!

上身搖擺通淋巴

泡澡後體溫上升,是按摩最佳時機。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放在肋骨以下,骨盆以上的腰部位置,拇指在前,4指在背後。
按摩位置分別是肋骨下方、肋骨與骨盆中間、骨盆上方這3點,按摩完3點為1循環,在1分鐘內做完3個循環。
按摩的同時上半身規律地左右搖擺。在按摩時加入簡單肢體動作,讓按摩區域周遭的肌肉伸縮運動,
可以推動淋巴流動,讓按摩效果加倍!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網路出現許多養腎秘方,有網友聲稱「喝香菜水可以幫助腎臟排毒,降低洗腎風險」,林口長庚腎臟科主任顏宗海說,許多疾病都會導致洗腎,應該對症下藥,如果腎功能差的人常喝香菜水,恐導致高血鉀,身陷心律不整、呼吸衰竭等危機中。 洗腎人數逐年增加,台灣已成為洗腎王國,顏宗海表示,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上下眼皮的痣不算少見,有的還長的很大,容易引人注目。命相學認為上眼皮有痣容易犯上,工作上可能抵制上司,困難融入團隊,失去升遷的機會。下眼皮的痣長在臥蠶附近,感情方面多波折,可能被異性朋友背棄或出現第三者。結婚後也容易為了孩子或其他問題情感出現裂痕。下眼皮眼袋附近又稱子女宮,...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小佑今年20歲,從小語言能力較差,到了1歲半,還只能講一兩個單字,幼兒階段出現過2次發燒合併抽筋癲癇發作,到了8歲確診為癲癇,但服用多種抗癲癇藥物,仍不時發作,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確診為平腦症。 國立陽明大學腦科所教授蔡金吾表示,大腦皺摺與感知、思想、情緒和行為等高...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戴口罩防不了登革熱!衛福部疾管署提醒,9月至10月正是登革熱好發時節!疾管署發布,新北市三峽區五寮里登革熱群聚再擴大,新增2名確診病例,分別居住在新北市三峽區五寮里與礁溪里,都曾在五寮尖山菜園務農,雖然都有就醫但皆診斷感冒,疾管署提醒,4分之3登革熱患者症狀輕微,但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