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立夏」後最危險!上班族被「蟲」咬一口竟送進加護病房,醫藥費帳單高達50萬,原來咬他的是.......

「立夏」後最危險!上班族被「蟲」咬一口竟送進加護病房,醫藥費帳單高達50萬,原來咬他的是.......翻攝toutiao,下同

 

被蟲咬一口,竟被下了病危通知書

3月時,羅先生和同事一起清理機房。在清理過程中,他突然覺得小腿疼了一下,但他並沒有放在心上,認為只是被蟲叮了一口,就又接著幹活,甚至沒低頭看蟲長啥樣。等晚上回家時,他也沒提這個事,到洗澡時,他發現腿上長了小硬塊,才說下午被蟲咬過。當時家里人覺得過幾天腫塊肯定會消掉,都沒把這事看得太嚴重。

「立夏」後最危險!上班族被「蟲」咬一口竟送進加護病房,醫藥費帳單高達50萬,原來咬他的是.......

但是病情遠比想像的嚴重。在皮膚科觀察治療了一周左右,羅先生持續高燒不退,創口一再變大,周邊組織則壞死變黑,醫院找來燒傷科醫生會診,發現他是染上了壞死性筋膜炎。

「立夏」後最危險!上班族被「蟲」咬一口竟送進加護病房,醫藥費帳單高達50萬,原來咬他的是.......

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病,發病率只有幾萬分之一,病情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確診後,羅先生被轉至燒傷科,在一個月內,做了五次清創手術,剔除了整個右小腿的筋膜,前後花費了五十來萬,但病情恢復卻不如預期。5月2日,由於家人求醫心切,將羅先生轉院治療。剛一進醫院,就被送入ICU,並下了病危通知書。

 

專家推測:可能是臭蟲咬傷所致

從羅先生被咬的環境及被咬當時的症狀看,羅先生遇到的可能是臭蟲或者蜂類,其中臭蟲的可能性最大,臭蟲會在一個地方潛伏十來年,一旦遇到人靠近,就會很積極地攻擊。”

「立夏」後最危險!上班族被「蟲」咬一口竟送進加護病房,醫藥費帳單高達50萬,原來咬他的是.......

但臭蟲毒性不強,被咬之後,人體是會紅腫癢痛,但是很快會消。而胡蜂、土蜂,毒性雖然稍強,但也只是痛感有區別,紅腫也會很快消失。夏季到了,皮膚暴露面積較大,被蟲咬後發生危險的新聞數不勝數……

「立夏」後最危險!上班族被「蟲」咬一口竟送進加護病房,醫藥費帳單高達50萬,原來咬他的是.......

 

立夏后,還要提防這種蟲子,被咬後可能致命!



「立夏」後最危險!上班族被「蟲」咬一口竟送進加護病房,醫藥費帳單高達50萬,原來咬他的是.......

 

立夏后,是蜱蟲活躍期,曾有人被咬不治身亡!提醒:別長時間坐臥草地,被蜱蟲叮咬,別強行拔除,及時就醫。蜱蟲主要棲息在樹林、草地或寄宿於牲畜等動物皮毛間,隨著春天氣溫升高,蜱蟲逐漸進入活躍期。蜱蟲雖只有2毫米大小,但吸食人血後體積會驟增10倍以上。蜱蟲叮咬一般選擇皮膚較薄、不易被搔撓的部位,如人的頸部、耳後、腋窩、大腿內側等,有時也會鑽進頭髮叮咬頭皮。蜱蟲傳播疾病能力比跳蚤、蝨子更強。蜱蟲叮咬人時會分泌一種麻醉物質,造成局部充血、水腫、急性炎症反應。如果蜱叮咬攜帶病原體的宿主動物後叮咬人,病原體就會隨之進入人體。蜱蟲能傳播森林腦炎、新疆出血熱、無形體病、萊姆病等疾病,很可能致命。前幾年我國安徽、河南、山東等地發生的蜱傳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佂疫情,曾造成多人死亡。

 

民眾在野外活動時,要避免在草地上長時間坐臥,進入有蜱重活躍的地區,最好穿長袖衣服和長褲,並紮緊袖口、褲腳和領口。外露部位要塗擦驅蚊液等昆蟲驅避劑,或將衣服用驅避劑浸泡。離開時應相互檢查,切勿將蜱蟲帶回家。

 

不幸被蜱蟲叮咬怎麼辦?

如果發現蜱蟲附著在身上,不能立即用鑷子等工具將其祛除去,更不要生拉硬拽,以免弄傷皮膚造成進一步感染。應及時就醫,並在叮咬處進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後再用鑷子將蜱蟲去除,取出後要做局部消毒處理,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

「立夏」後最危險!上班族被「蟲」咬一口竟送進加護病房,醫藥費帳單高達50萬,原來咬他的是.......

▲被蜱蟲叮咬後,若出現傷口發炎、瘙癢,或有發燒、頭疼等不適症狀,應盡快到正規醫院檢查治療並告知醫生。雖然蜱蟲叮咬後可能傳染多種疾病,應小心防範,但不必過分擔心,因為近年來我市還沒有蜱蟲傳播疾病流行的情況發生。

 

文章轉載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苗「預約分流」有新政策,想預約打AZ疫苗第二劑及BNT疫苗第一劑的人別搞錯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日下午宣布,「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https://1922.gov.tw/)已於今日中午12點停止意願登記進行結算,第11輪預約將提供AZ疫苗...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最晚才由台積電、鴻海及慈濟基金會出面採購的BNT疫苗,到貨後來居上,目前反倒最為充裕,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今(6)日又在臉書發文透露好消息,明、後天可望又各有一批BNT疫苗會到貨,數量上看180萬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下午進一步表示,只要疫苗到了,最...

閱讀詳情 »

黃軒醫師授權引用 Andrea整理校園BNT疫苗接種,重症科醫師黃軒撰文,根據研究顯示,青少年有20%-50%的暈針機會;青年人有20%-30%的暈針機會。年齡越小,越害怕打針。12-24歳開始打疫苗,其暈針機會,也自然比大人高! 對此,醫師表示,打針後反應分為暈針與休克現象,前者為迷走神經反應,...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許哲綱/台北報導 日前疫苗一、二劑開始施打,接種對象年齡再擴大,某些疫苗的副作用在青少年族群可能的身體不適引起家長的憂心,年長者則在接種後也可能出現發燒、頭暈、畏寒、手臂痠痛。有不少民眾在擔心副作用狀況下,掀起預防性服藥的做法,此舉台灣及美國CDC並不推崇,與其預防性用藥,專家建議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