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盧柏文醫師】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下一步-大腸鏡檢查

【盧柏文醫師】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下一步-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長年暫居台灣發生率與死亡率前三名,107年因為大腸過世的病人人數高達5,823人,是台灣衛生當局長期關注的議題。大腸癌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然而過去卻因為沒辦法及早發現而造成死亡人數逐漸攀升。自民國93年起,推動5大便潛血篩檢,更自民國99年開始納入健保給付,並且於民國102年開始年6月起將篩檢年齡調為50-74歲。據國外統計約可降低18%-33%的大腸癌死亡率。潛血反應在配合後續的大腸鏡檢查,讓在醫療衛生資源有限的狀況下,成功讓台灣的大腸癌死亡率大幅降低,然而卻有很多人不清楚大腸鏡的檢查過程而推遲檢查,今天我們就來一探大腸鏡的完整檢查過程以及應該要注意的事項吧!

 

大便潛血陽性以後,很多人難免會非常緊張,畢竟一開始是以大腸癌篩檢的名義做大便潛血,陽性時總是會讓人跟大腸癌做聯想。大便潛血反應陽性代表的是腸胃道中有細小的出血,各式各樣的腸胃道狀況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痔瘡、息肉、腫瘤、先天性腸道病變…..等,都有可能有造成大便潛血反應陽性。為了排除上述這些鑑別診斷,潛血陽性的下一步就是做大腸鏡檢查。大腸鏡顧名思義,就是將一個鏡頭透過肛門伸進直腸與大腸做檢查,看大腸與直腸壁是否有病變。大腸鏡也並非只能是診斷性的工具,事實上醫生也能透過特殊設計的器械像夾子與刀片等,做到小病變的切除與病理切片。

 

風險

雖然聽起來簡單明瞭,但大腸鏡還是有一些風險必須注意,其中最大的風險來自於大腸鏡過程中的鎮靜麻醉以及術中可能因為切除病灶造成腸道穿孔的風險,所以做執行檢查之前,醫生都會跟病人簽處置同意書,且如果有做病變的切除與取樣,事後傷口的照顧也是需要注意的一個重點。

 

事前準備

當然在醫生進行大腸鏡的時候,常常因為受檢者殘存在大腸裡的排泄物影響視野以及判斷,所以事前的準備工作有極大部份是讓受檢者清空自己大腸內的排泄物

 

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禁止任何容易形成食物殘渣食物的攝入,且連液體食物都有嚴格限制。從前兩天開始就會建議病人要開始吃低渣飲食,避免過多的食物殘渣累積影響醫生做大腸鏡時到判斷。高渣食物則包含牛奶、豆漿地瓜等等,其他固體食物則可以用咀嚼時間來分辨是否屬於高渣食物,通常而言需要咀嚼一段時間的事物都屬與高渣食物。到執行鏡檢的前一天,醫生都會建議五點以後就儘量減少進食。含有紅色食用色素或色素顏色較深的飲料跟食物很容易造成醫生對於出血狀況的誤判,因此也應該盡可能避免。

 

第二件事情就是服用瀉劑,也是大部分人最望而卻步的一個步驟。通常國內瀉劑品項都會建議喝兩次,一次是前一天的下午喝一次,檢查當天的早上喝一次,醫院給予受檢者的瀉藥粉並非直接口服去,而是先泡到水裡面,也可以搭配一些舒跑或是蜜茶來改善瀉劑的口感。喝完瀉劑之後,為了達到最好的清腸效果,會建議多補充水分,如同沖水馬桶馬桶,用足夠大量的水可以讓腸子沖的更乾淨。

 

第三件要特別注意的事情是如果自己有藥物過敏史跟特殊疾病,請記得告知醫生幫你做事前準備的用藥調整。糖尿病病人的降血糖藥物是否在禁食後繼續使用,以及禁食間低血糖的風險等。另外如同我們在一開始提到的,大腸鏡可以做簡單的病變切除手術,若因心血管疾病有在服用抗凝血藥物的病人,也需要跟自己的醫生討論是否有調整藥物的需要。

 

大腸鏡檢查過程

在執行檢查的時候,醫生會請受檢者換上醫院的袍子。之後會進行麻醉減輕病人的痛苦。病人會側躺在床上,之後醫生會將大腸鏡的管子伸入病人的肛門進行檢查;檢查期間會持續透過管子將受檢者的大腸充氣,使內視鏡醫師有足夠的空間檢查大腸的狀況,若有病變或息肉需要切片的話醫生會因一樣透過內視鏡進行切除。整個過程約耗時三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左右。檢查後會大該需要約一個小時讓病人從麻醉狀況中完全清醒,事後也會交代病人回到家中自主休息,並且希望同行陪伴者一同返家,避免退麻醉藥時的交通事故。如果醫生有做切片或切除手術的話,為了讓傷口復原,會繼續請病人吃軟質食物如稀飯蒸蛋等等,並避免高纖食物,以免影響傷口復原。此外,因為,大腸鏡檢查過程中有持續向大腸通氣,後續病人會有持續排氣的狀況也不需要太過緊張。術後前幾次解便有血絲都屬正常狀況,約在幾天到兩個禮拜內緩解。

 

檢查結果

經歷了這麼多步驟繁雜的檢查,如果醫生沒有什麼特殊發現並且沒有什麼家族風險與過去病史,那麼通常建議病人不用緊張,只要持續進行大腸潛血篩檢即可。但若之前有過去病史與家族風險,那通常就會建議三到五年後在進行一次大腸鏡回診。另外,有較大的息肉或者分化不良的息肉狀況,內視鏡醫師便會見季縮減至更短的追蹤時間。假設受檢者因為事前沒有完成清腸造成內視鏡醫師判斷上的困難,很有可能會建議受檢者將上述的整套流程再重重新執行一次鏡檢。

 

陽性反應則是當醫生確實在大腸鏡過程中有發現息肉或其他不正常組織的出現。聽到這裡也不用太緊張,通常息肉都不會直接是癌症,但確實有演變成癌症的風險。所以醫生發現這些狀況的時候都會當下切下一點組織送病理部作化驗來判斷癌症風險。

 

通常醫生如果看到一到兩個小於一公分的息肉且送驗後沒有癌症風險,會建議病人在五到十年內再回診做一次大腸鏡做追蹤。如果息肉過大或有癌症風險,事後的醫療處置就需要跟腫瘤科、肝膽腸胃科或大腸直腸外科做後續的治療規劃討論。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 消化內科醫師 盧柏文

 

原文出處:問8線上健康諮詢

相關推薦

▲血尿不痛要當心!恐是腎盂泌尿上皮癌惹禍。(照/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中一名66歲男子,儘管平時飲食清淡,卻有致命的壞習慣戒不掉,菸齡長達20年,日前連續數個月都偶有血尿,直到「馬桶整缸紅成一片」才嚇到就醫,檢查發現泌尿上皮有4公分大腫瘤,確診為左側腎盂泌尿上皮癌第三期,...

閱讀詳情 »

▲台北市衛生局公布第3波散裝飲冰品及配料抽驗結果。(照/台北市衛生局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天氣熱大啖飲冰品消暑,名店、超商也未必衛生!台北市衛生局今(5)日公布最新一波散裝飲冰品及配料抽驗結果,吉龍糖中山民權門市的「黑糖珍珠炭燒烏龍」、統一超商台北市第760分公司的「福岡八女抹茶拿...

閱讀詳情 »

孩子跑跳跌倒受傷了,需要打破傷風嗎?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其實目前的常規疫苗接種項目中就有包括破傷風疫苗,因此,若5年內有接種過破傷風類毒素者,體內都存在抗體,可無須重複接種;但若接種時間逾5年以上者,建議諮詢醫師的診斷評估喔。  孩童跌倒受傷是很常見的狀況,當孩子出現較大或較深的傷口時,家...

閱讀詳情 »

改變「自我認同」,他們用電玩讓罹癌青少年存活率提高一倍 希望實驗室(Hope Lab)的創辦人潘‧奧米迪亞(Pam Omidyar)非常了解罹癌青少年所承受的痛苦。他們必須忍受在醫院接受幾個星期殘酷的化療,回家後整個人更是一團糟:筋疲力竭、大量掉髮、喉嚨破皮疼痛,免疫系統也出了大問題。還好,還有一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