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蘇軒醫師】我有子宮中隔需要處理嗎?

【蘇軒醫師】我有子宮中隔需要處理嗎?

子宮中隔是子宮先天構造異常的一種。常見的症狀有不孕、經痛、反覆流產等。但絕大部分的子宮中隔的婦女都是沒有症狀的,甚至也生了不少小孩。


講白話一點子宮中隔的意思就是原來一個房間(子宮腔),硬是被一個隔間牆(中隔)分成兩個空間。由於分開的兩個空間變小了,因此會讓胚胎比較難著床、沒有足夠空間長大。讓懷孕的機會降低,增加流產的機會。

 

單純的子宮中隔只要靠子宮鏡診斷,並用子宮鏡切除中隔即可,治癒率高,能增加懷孕的機會。但是,人生就是有個但是,子宮中隔常常會合併其他的子宮構造異常,比如雙角子宮、陰道中隔等等,這些構造異常需要靠其他的檢查才能夠確認釐清,比如說3D立體超音波、輸卵管攝影、核磁共振檢查等。而且有些子宮構造異常的婦女,有時候會合併單側腎臟缺失的情況。
 

因此當被懷疑有子宮中隔的時候,相關的檢查還是需要做,用來釐清是否有其他合併的生殖泌尿系統的構造異常。

 

再來就是要治療了,因為是構造的異常,如果沒有懷孕的打算,其實可以無視這個問題,它不太會影響生命與日常作息。如果有懷孕的打算,就必須回頭正視這個問題了。
 

一般會有幾個議題是需要跟醫生討論一起做決定的。
 

1. 我有中隔但沒嘗試懷孕過,是否要現在就把中隔切除?
這要多方面評估,如果中隔不明顯、子宮腔還算大、年紀輕還是承受嘗試幾次自然懷孕的機會。這樣的婦女可以觀察不用手術。如果反覆流產、中隔寬且長、子宮腔剩下的空間很少、年紀稍長無法承受嘗試自然懷孕的時間壓力。這種的可能就需要進行子宮鏡手術切除中隔再嘗試懷孕。

 

2.中隔手術後會復發嗎?
中隔就像房子的隔間,隔間打掉了就沒了,不會復發。因此子宮鏡中隔手術一般成功率高。但唯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術後沾黏。雖然子宮中隔手術後沾黏的機會不高,但會開刀的就是因為想要懷孕,萬一沾黏了就前功盡棄。因此一般手術後預防沾黏的步驟不能少。


目前學術上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是手術完置放水球當作一個空間維持器,讓天花板跟地板不會黏在一起,這樣能大大降低沾黏的可能,而且會建議服用雌激素來促進子宮內膜的增長,讓傷口快快蓋上子宮內膜,就不會沾黏了。

 

再來就是術後早期子宮鏡反覆探查,目前認為術後每1-2週的子宮鏡探查可以降低子宮腔沾黏的風險,這對重度子宮中隔的案例會特別有幫助。一般術後4-6週傷口可以長好,再來等幾次規則月經就大功告成了。過去有用避孕器當作預防沾黏的工具,但研究顯示其效果比水球差,國際上新的觀念已經很少人用避孕器來預防沾黏了。

 

3.是不是想做試管嬰兒的中隔患者都應該切除中隔?
要做試管嬰兒的大部分都是希望能提高懷孕率,在這個基礎上討論的話,先切除中隔是能增加懷孕率,但術後的沾黏預防就會很重要,以免顧此失彼。

 

子宮中隔是一個變化多端的構造異常,不是每個中隔婦女問題都長得一樣,需要依照每個個案設定治療計畫,所以還是需要找一個專門的醫生一起討論比較恰當。但大致上來看,子宮中隔治療成功率算是蠻高的。

 

原文出處:問8線上健康諮詢

相關推薦

有些人拿手機拍照卻三不五時晃到,拿裝滿水的杯子走路水就會到處灑,吃飯時菜也總是掉滿桌!當有這些情形出現,不一定是平衡感不好,有可能是腦袋出了問題!手抖是個警訊,在台灣2000萬人口中,約每10萬人就有100多個人有震顫的情況。顫抖最常見的第一名病症就是「原發性震顫」,患者一開始可能輕微抖動不自覺,到...

閱讀詳情 »

細支氣管炎 小兒科病房住院最多的疾病,非「細支氣管炎」莫屬了。 細支氣管炎這個診斷只適用於兩歲以下的嬰兒,發病的原因也像一般感冒一樣,屬於病毒性感染。既然像是感冒,為什麼特別稱之為「細支氣管炎」呢?原因是如果感冒發生在大人身上,氣管很粗、很硬,雖然有痰與分泌物,稍微咳嗽就可以把痰咳出來了。然而小嬰兒...

閱讀詳情 »

圖片/TVBS提供 近年來空污、食安問題頻傳,讓現代人不只連呼吸都吸進毒素,吃下去的食物也有毒。長期下來,體內積存大量的毒素,若是沒有把毒素排出,就容易導致皮膚粗糙、小腹凸、精神差等狀況。皮膚是人體最大器官,適當的流汗可以協助排除體內毒素,當皮膚若出現問題,除了要讓皮膚適度休息,還須從根本改善腸胃...

閱讀詳情 »

網路紅人「館長」陳之漢日前公布他的「全身正子斷層影像報告」,像他這樣的硬漢竟然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等血脂數值超標,等於說體內在發炎!「高血脂」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甚至完全無感,但一發生就可能急性胰臟炎、中風、心肌梗塞,這問題實在不容小覷!TVBS《健康2.0》節目主持人鄭凱云表示,很多人在捐血或健康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