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久坐、壓力易誘發慢性攝護腺炎~3症狀及早揪出

攝護腺發炎,是許多男性說不出口的痛!醫師表示,引起攝護腺發炎的原因,可能是感染,也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攝護腺受到刺激而發炎。其中壓力大、久坐、憋尿、騎自行車、重量訓練、便祕及禁慾都可能是誘發因素,千萬不可輕忽。

久坐 壓力易誘發慢性攝護腺炎~3症狀及早揪出

亞東醫院泌尿科主任鍾旭東指出,攝護腺炎是男性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好發於30至50歲的成年男性,盛行率約5%至8%,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攝護腺炎病情發展迅速,慢性攝護腺炎的症狀會反覆發生,不易治癒。

攝護腺炎3症狀:疼痛、頻尿、性功能障礙

在泌尿科門診中,常常碰到在工作上必須久坐的男性,例如:貨運司機、計程車運將,有些來到門診時,其實都已經發現症狀多年,只是遲遲未就醫。經診斷多屬慢性攝護腺炎,雖與攝護腺肥大症狀相似,但大多仍脫離不了以下3症狀:

  • 1.疼痛:部位分佈在陰莖根部或龜頭處、下腹部(膀胱脹痛)、會陰部或下背部。

  • 2.排尿症狀:頻尿、急尿感、解尿停頓及解尿困難。

  • 3.性功能障礙:勃起困難、射精疼痛或性交後不適。

久坐 壓力易誘發慢性攝護腺炎~3症狀及早揪出

攝護腺發炎,是許多男性說不出口的痛。

慢性攝護腺炎久未改善 恐引發憂鬱

鍾旭東醫師強調,慢性攝護腺炎若久未改善,不排除會引發憂鬱症。根據研究發現,逾3000名慢性攝護腺炎患者,罹憂鬱症風險較常人高6成3,若患者小於30歲,得憂鬱症機率更是常人的2.5倍,此研究近期已登於國際《情感性疾病期刊》。

另外,慢性攝護腺炎也存有潛藏性功能障礙的風險。除了心理、老化因素外,臨床上也發現,在20、30歲年輕男性患者中,最常見的早洩成因多半與「慢性攝護腺發炎」有關。因此攝護腺保健預防,應從年輕開始。以及平日應養成以下3點好習慣:

1.多喝水少憋尿:每人每天喝水2500至3000c.c.,平日應養成不憋尿的習慣,自然可避免尿液濃縮和混濁,也能藉由排尿將膀胱中細菌帶出體外,減少細菌孳生和引起發炎的機會。

2.騎單車有禁忌:運動很重要,若是騎單車時,最好每騎2小時便休息一下。因為單車坐墊容易壓迫到男性陰囊和肛門交界的會陰,影響陰莖血流量,增加勃起功能障礙、慢性攝護腺炎等問題。

3.釋放情緒壓力:想要擺脫負面情緒,除了找出壓力來源、加以排解外,適度轉變自身的呼吸方式,也是一種不錯舒緩選擇。同時不宜久坐久站,建議每坐1小時便起身活動,轉換好心情。

鍾旭東醫師同時提醒,慢性攝護腺炎又稱慢性骨盆腔症候群,由於治療頗為棘手,患者一定要有耐心治療,需和醫師密切配合,同時必須要改善生活習慣,包括:減少壓力,避免騎自行車、重量訓練,以及不要憋尿與熬夜,以降低反覆發炎的誘因。

運動的部分也要維持每週至少3次,每次30分鐘。飲食上應該避免喝酒、抽菸、辛辣飲食,且要多補充水分,同時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12與B6的綠色蔬菜,除了可增加纖維素、幫助排便,也能促進排尿順暢。

【健康小叮嚀】:

飲食習慣的改變、生活步調的緊張,皆是造成攝護腺炎的潛在因素,適當的飲食、壓力的舒緩及避免不當的性行為,可使自己免除攝護腺炎的困擾,而有愉快健康的生活。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0/6667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年四技二專暨二技統一入學測驗,與國中會考,將分別於5月2日與3日,以及5月16與17日進行,教育部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要求在考場的所有人員都必須配戴口罩,如果考生沒戴口罩將會予不計分處分,並且往年常見的家長陪考,今年也全面禁止,改由學校組成考生服務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耳朵常常覺得悶悶、怪怪的」、「為什麼呼吸聲特別大,講話時回音感很重」,小心有可能是罹患了耳咽管開放症!林口長庚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趙偉傑表示,門診中確實有一半的病人,因減肥或是糖尿病引起體重快速下降,使得耳咽管脂肪流失,誘發上述症狀。調節耳朵內部壓力 協助中耳腔排除細菌 ...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漏尿是許多產後與中、老年婦女常常遇到的困擾,除了對生活品質有影響之外,也會因為可能產生的尿騷味造成人際交往的困擾。而因荷爾蒙失調而造成的陰道乾澀、搔癢甚至疼痛的狀況也常在生產完的產婦、哺乳中的媽媽、更年期婦女、與癌症治療中的病人身上發現。影響層面從個人不適到性生活不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自從武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世界各國皆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每天聽到各種統計數字快速累積,難免令人焦慮。許多父母為了保護家中寶貝不受侵害,除了努力讓自己跟上防疫資訊的更新,還要判斷消息可靠程度,無形中累積心理壓力。在叮嚀孩子落實洗手、戴口罩的同時,也增加親子衝突,究竟針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