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乳癌及早發現治療仍可正常生活 不同治療副作用大不同

乳癌及早發現治療仍可正常生活 不同治療副作用大不同

【NOW健康 王澍清/台中報導】台中45歲傅小姐洗澡發現左側乳房有1顆硬塊,雖不會痛,但她立刻到醫院求診,經超音波導引切片確診為早期賀爾蒙陽性侵襲性乳癌,隨後安排乳房保留手術合併一次性手術中放射治療,不僅讓她保留良好乳房外觀,同時降低輻射劑量及省下術後漫長的傳統放療療程,給予跨科醫療團隊正面評價。


乳癌及早診斷治療成功率高 術後仍能恢復正常生活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副院長温義煇表示,乳癌近年來高居國人10大好發癌症之首,所幸國內乳癌篩檢普及,早期診斷率及治療成功率相當高,因此早期乳癌的治療副作用,對病人日後恢復正常生活的影響,也日益受到重視。由於傅小姐左乳腫瘤約0.6公分,為早期乳癌病患,經評估術中將腫瘤切除後,若再搭配術中放射治療,可望達到最佳療效。


早期乳癌治療 VS.手術中放射治療 恢復狀況大不同


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吳偉榤便指出,早期乳癌治療主流以部分乳房切除搭配後續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賀爾蒙治療為主,其中傳統放射治療(俗稱電療)療程長達6周,且周1至周5每天皆需到醫院接受治療,再加上傳統長療程放療會造成皮膚發紅、脫皮、疼痛,對於病人的生活與工作都會造成極大影響。


吳偉榤介紹,手術中放射治療(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 IORT)是一種放射治療的新技術,在手術中先將腫瘤切除,接著立即對腫瘤空腔周邊進行放射治療,殺滅殘存癌細胞,治療僅需1次,可讓手術及放射治療1次完成,大幅降低輻射皮膚反應、心肺等周遭正常組織劑量,且保留較美觀的乳房外觀。


術中放射治療副作用少 歐美國家較為普遍


根據歐洲的大型臨床試驗(TARGIT-A)顯示,對於早期乳癌的病患,手術當下做放射治療(IORT)與傳統手術後體外放射治療相比較,兩者對於腫瘤控制率一樣好,而且接受手術中放射治療產生的副作用較少,故術中放射治療在歐美國家運用相當普遍。


吳偉榤醫師強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頻繁出入醫療院所仍有較大風險,早期乳癌患者若能採取一次性的手術中放射治療,除了可大幅降低染疫風險,也能減少罹患乳癌對身心造成的衝擊,不過醫師提醒,並非每位患者都適合接受此療法,建議與醫師溝通後,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為宜。


乳癌及早發現治療仍可正常生活 不同治療副作用大不同

▲乳癌手術中放射治療vs.傳統術後放射治療。(資料來源/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圖/NOW健康製作)


更多NOW健康報導
▸老人不打AZ給年輕人打! 疫苗意願開放18歲以上登記
▸65歲以上長者訓練肌力防跌倒 圖解6招坐姿訓練秒學會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中報導】從事車床工的40歲張先生,即使罹患B肝與重度脂肪肝卻從未定期追蹤,加上長年來都未節制飲酒,日前酒過三巡後感到腹脹難耐,隔天緊急就醫。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內有1顆腫瘤,確診為肝癌。所幸手術後至今1年半並無復發,再配合每天運動,脂肪肝也逐漸降為輕度,讓他對人生重燃自信。 &...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武漢肺炎肆虐時刻,最好遠離疾病的方式,就是保持運動讓免疫力提升。不過對於習慣上健身房的民眾,在疫情影響下,可能相當擔心室內密閉空間,會增加感染的風險。但是已經繳了會費,到底該不該去呢?醫生建議,健身房業者應該會在門口針對進場民眾,進行體溫測量與手部消毒,並定期清理運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胃脹氣是現代人非常普遍的胃部毛病,最明顯的症狀是「上腹部飽脹感,常伴隨打嗝(或稱噯氣)或放屁。新竹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主任暨胃腸肝膽內科主治醫師陳青富指出,上門求診的病人之中,十之八九會有「胃脹氣」的困擾,常常嗝氣,甚至自覺上腹部明顯外凸,擔心是不是長了「壞東西」而來就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長期酗酒毀了的自已人生,最後連命都沒了!一名30歲的陳生生(化名),12、13歲時開始喝酒,當兵時喝更兇,年紀輕輕化身成酒國英雄,接著出現失眠、焦慮問題,連帶引起期酗酒併發症,因智力衰退影響工作表現,而被公司解僱,借酒澆愁惡性循環,肝硬化、心血管疾病跟著找上門,喪失經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