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乾癬患者可能合併其他皮膚病 中醫根據體質耐心調理

乾癬患者可能合併其他皮膚病 中醫根據體質耐心調理

【NOW健康 陳木森/新北報導】乾癬、溼疹,2個看似極端的皮膚疾病,卻可能同時存在。在所有皮膚疾病中,就屬乾癬最為嚴重、治療最棘手,相對而言溼疹就像是小毛病,中醫治療乾癬的過程必須經歷排毒階段,這時皮膚的表現就是出現溼疹,但如果持續治療,乾癬、溼疹都能獲得控制。

 

中醫師鄭愛蓮表示,許多乾癬患者常合併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溼疹、汗泡疹等問題,這通常只是治療乾癬過程中會出現的部分症狀,並不是壞現象。如果皮膚出現溼疹、小水泡,但表皮並未繼續增生,也沒有皮屑、厚皮時,患者無須過於擔心,代表體內溼氣正持續往外排出,病情正逐漸好轉中,應該繼續按照醫囑用藥。

 

該如何區分乾癬、溼疹?鄭愛蓮解釋,乾癬病灶面積較大,經常出現在腹部、背部、手臂等部位。至於溼疹,則多在四肢末稍,例如,手指、腳指、頭皮,或是膝關節、手肘附近。

 

無論乾癬及溼疹,中醫治療期間患者皆需保持耐心和毅力。乾癬治療初期1至2個月左右,會出現皮損部位擴大和融合的現象,看似症狀惡化,其實不然,是開始好轉的跡象。大約治療2個月後,患部由中心向外逐漸好轉,並出現正常皮膚,通常頭部和身體軀幹部位痊癒速度比較快,手腳部的恢復速度稍緩。

 

至於溼疹治療,因各患者體質不同,療程可能長達6個月以上。治療前2周到2個月之間,體內溼毒也會跟著被誘發排出,患者宜難忍出水、搔癢等症狀,但切勿中斷治療,只要渡過這段期間,溼疹症狀就會明顯好轉,接下來只要耐心調理好寒溼或熱溼的體質,日後復發機率將減少。

 

鄭愛蓮提醒,治療過程中最怕患者情緒起伏過大或熬夜晚睡,勢必讓療效大打折扣。舉例來說,曾有1名乾癬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正歷經喪母之痛,內心壓力沈重,免疫力大幅下降,原本已經好轉的溼疹與乾癬卻突然惡化,背部又再度冒出一塊乾癬。

 

另1名乾癬患者則是因肺炎住院,住院期間使用類固醇、抗生素來控制肺炎,皮膚狀況居然變好了,但出院後重返回工作崗位,因工作壓力較大,經常熬夜,不僅情緒脾氣變差,皮膚狀況也急遽惡化。

 

鄭愛蓮認為,這類患者必須等到心情平復並持續用藥,症狀才會慢慢恢復。從中醫觀點來看,情緒屬於肝氣,如果鬱結成疾,就會導致排毒功能下降,因此在治療乾癬時,如果身心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療效就會變差,導致改善速度遲緩。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邱倢芯報導)泌尿道感染總是讓人苦不堪言,頻尿與排尿時的灼熱感讓人深感不適,且倘若沒有立即處理,細菌可能會沿著輸尿管向上感染,導致腎臟出現腎盂腎炎(Pyelonephritis)的情況。很多人都說,夏天是容易讓泌尿系統感染的季節,其實不然。不是水喝得多就好 排尿量也須注意台北暨淡水馬...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31歲的許小姐,懷孕20周時,診斷為嚴重雙胞胎間輸血症候群,臍帶供應量不平衡,造成胎兒一個大、一個小,很可能胎死腹中;醫師利用胎兒鏡雷射電燒治療,成功阻斷胎盤間血管相通處,病患日前也順利產下一對女寶寶。胎兒鏡雷射電燒治療 雙胞胎發育良好收治個案的馬偕醫院婦產科部高危險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近年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廣泛使用,腕隧道症候群的盛行率也逐年攀升。醫師指出,腕隧道症候群是門診常見的神經壓迫疾病,因為過高的腕隧道壓力壓迫正中神經而引起;患者的腕隧道壓力是正常人的10倍,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盛行率約7-10%。現在除了傳統治療,腕隧道症候群治療有了新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60多歲的吳先生曾做過心臟手術,後來又因心跳紊亂裝置「植入式心律去顫器」(ICD)。今年因為「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發出警訊,毫無症狀的吳先生被醫院偵測到心肌缺氧,檢查後才發現不但自身的3條心血管100%阻塞,繞道手術接的3條血管中也有2條嚴重阻塞!植入式心律去顫器 24小時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