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人有5個「壽命坎」,沒想到30~50歲的人要千萬要小心「這裡」!!

人有5個「壽命坎」,沒想到30~50歲的人要千萬要小心「這裡」!!
人有5個「壽命坎」,你闖過了哪一坎?(pixabay.com) 
疾病是健康的「絆腳石」,但人們又無法繞開它。專家們總結出了一生高發的「疾病關卡」,並給出「闖關」建議。
 

一、30——50歲,腸胃疾病關

據世界衛生構造統計,胃病的發病率高達80%,且發病呈年老化趨向。如今三四十歲的下班族中胃病患者的數量在不斷增多,以胃病(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炎症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等)最為罕見。

飲食不規律,愛吃熏烤、高鹽、辛辣食物,又嗜愛煙酒,這些不良習氣都會毀壞胃腸道的正常功用,嚴峻損傷胃黏膜,招致腸胃疾病,也添加了癌變幾率。因而,這一年齡段的人應該尤其保護腸胃。

闖關指南:

除了飲食規律,堅持「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的準繩外,還應少吃或不吃醃菜、煙熏和油煎食物,根絕黴變食物,戒煙限酒,多吃新穎蔬果和粗糧、薯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另外,要過量運動,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氣。

假如呈現上腹部不適、心窩隱痛、食後有飽脹感、食欲不振、消瘦,大便呈黑色柏油樣等症狀,應及早就醫。

二、40——60歲,骨骼關

研討證明,人體骨骼最強壯的時期在20~40歲。一旦過了40歲,骨質流失的速度就超越構成速度,骨量開端下降,骨質逐突變脆。

實踐上,骨關節從30歲開端就退變了。尤其是膝關節、髖關節、腰、頸、脊柱等很容易呈現疼痛、炎症或病變。

到了40歲,人的關節軟骨退步,關節間隙越來越狹隘,甚至逐步消逝,退行性關節炎是此階段最多見的膝關節疼痛的緣由。

闖關指南:

古代人應注重運動,多走路或游泳,以避免過度運動對脊柱和關節的磨損,平常還要多曬太陽。另外,建議年過40歲的人要活期檢測骨密度,以便儘早採取防治措施。

三、50——70歲,腫瘤關

50歲後是癌症向人體「發難」的集中年齡段。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暴露於致癌環境中的工夫相應增多,大氣淨化、職業等致癌要素累加,就容易招致細胞癌變,一些不良生活方式招致的癌症也逐步顯露「猙獰」的面目。

而過了50歲後,人體激素程度開端下降,免疫功用逐步降低,原天性被免疫零碎控制的癌基因或漸變細胞,也會逐步癌變。有的癌症能夠早在多年前就埋伏上去,到了40~50歲當前才發病。

闖關指南:

因而,防癌至多要延遲20年。也就是說,過了35歲就應每年做1次防癌體檢,尤其是有腫瘤家族史的人。

詳細來說,煙齡超10年的人,應每年停止1次螺旋CT反省;有萎縮性胃炎等胃病的人,應每年做1次胃鏡;有結腸癌家族史的人,建議查大便隱血和做腸鏡;35歲以上的男性要篩查前列腺癌,女性則篩查宮頸癌和乳腺癌。

四、50——80歲,心臟病和腦卒中關

很多人的心腦等緊張器官常年高負荷運轉,加上各種不良癖好,平常又不留意保養,血管在50歲左右曾經逐步硬化,血管壁上充滿斑塊。

這時再給身體加碼,心腦血管極易發作急性梗塞,突發心腦血管極易發作急性梗塞等急症。

闖關指南:

飲食上的防備最緊張。首先,應少吃或不吃高鹽、高脂、高糖的食物;其次,改動久坐的壞習氣,添加運動。

除此以外,50歲左右的人一旦覺得到胸悶、氣短、前胸痛,或膂力忽然下降、極度乏力,千萬不要扛著,一定要進步警覺,去醫院反省,以免錯過救治機遇。

五、70——90歲,聰慧關

多項研討發現,65歲當前老年聰慧的發病率會逐步添加,七八十歲是比較集中的發病階段。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吸煙、酗酒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要素,也是引發老年性聰慧的緊張要素。

闖關指南:

雖然人們無法改動本人的年齡、性別或遺傳背景,但積極控制這些風險要素,不只能防備心臟病、腦卒中,還能防備或加重老年性聰慧帶來的危害。

另外,大腦越用越活。

老年人一定要多做智力訓練,保持終生學習和運動,多跟人聊天,上上老年大學,跟別人打打牌,多看書寫字等。

需求提示的是,老年聰慧很難發現,後代得多加留心,假如發現父母經提示後還會遺忘近來幾天發作的事,或看電視劇老忘掉後面的劇情等,就應及時到神經科就診。

文章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 2013/02/07 你有服用維他命C的習慣嗎?小心多吃不但可能對身體無益,還可能造成身體危害;台南醫院小兒科醫師聶榮祖表示,許多民眾習慣服用維他命C,可望能預防感冒,但根據研究顯示,服用1000至2000毫克的維他命C,反而提高罹患白內障、腎結石,甚至膝關節炎等疾病的風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 2013/02/07 從字意上看來,金黃色葡萄球菌像是陽光健康,其實卻是致命病菌,如果又具有抗藥性,則可能會要人命!國家衛生研究院專家指出,勤洗手、保持傷口清潔並包紮良好,以及避免與他人共用制服、毛巾或刮鬍刀等個人用品,才能有效防止皮膚感染葡萄球菌。 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衛生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 2013/02/07 造成肥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腸胃道裡的「致胖菌」?研究發現,肥胖除了跟生活習慣與基因相關,也與腸胃道的微生物族群有關,致胖病菌「陰溝腸桿菌」在肥胖老鼠的腸道內較一般老鼠多,若以特殊菌種添加進發酵豆奶介入干預,有助於體重增加率下降35%。 上海交通大學於去年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 2013/02/07 春節連假即將開始,在歡樂的年節氣氛下,有一群人卻因經濟或家庭壓力,導致出現憂鬱情緒、呼吸困難、失眠等「年節症候群」症狀。心理諮詢師提醒,可趁春節連假規劃自己的短期、長期人生目標,再明確編列預算,管控好來年的生活方向;另外,每天花15-20分鐘正念冥想,靠...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