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他拉稀便便2周 以為吃壞肚竟是腸癌

他拉稀便便2周 以為吃壞肚竟是腸癌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60多歲的林先生,平時喜歡吃油炸食物,常常拉肚子也不以為意;日前,他又吃壞肚子,腹瀉卻長達2星期,警覺身體健康狀況有異,就診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進一步做大腸鏡,確診罹患腸癌第一期。經過開刀治療,定期追蹤檢查即可。

家族史、油膩飲食 易罹患腸癌

收治個案的家醫科診所院長陳科源指出,該患者日常飲食喜歡高熱量、油炸的食物,又沒有運動習慣,進一步詢問得知其父親因大腸癌去世,是典型的高危險群。所幸,林先生發現時為早期大腸癌,切除腫瘤定期追蹤即可。

每年1.5萬人罹患腸癌

陳科源院長表示,大腸癌是國人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更連續8年蟬連國內十大癌症發生數之冠,每年約有1.5萬人罹患。罹患大腸癌的原因除了與家族遺傳病史有關,不良的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也會增加罹癌機率。

早期發現存活率高

陳科源院長強調,早期大腸癌的症狀不明顯,一般人難以察覺,直到排便型態出現異常,如長期腹瀉、便祕,甚至解血便,可能都為時已晚。他建議民眾,30歲開始可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第1期存活率可達95%,到第4期不到20%。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948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包括人工智慧(AI)、區塊鏈、雲端運算、醫療物聯網以及5G等逐漸抬頭,為了完善將科技與暸照護結合,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打破傳統照護模式,提供民眾更完整與科技化的照護方式;院長陳瑞杰表示,2018年北醫啟動健康醫療區塊鏈平台,透過區塊鏈技術的智鏈護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71歲阿公,平時身體硬朗,月前突然喘不過氣,就醫檢查隨即被送至加護病房治療,經診斷為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且主動脈鈣化嚴重,造成心臟衰竭、肺部積水,發出病危通知,但因無法進行傳統的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所幸經轉院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後,緊急安排TAVI手術,...

閱讀詳情 »

毒咖啡包、毒梅粉包及毒彩虹菸,為了吸引年輕男女,不肖販毒業者在夜店、KTV等娛樂場所販售「改裝型混合式毒品」,衛生福利部調查發現,國內使用這類毒品或無法辨別所用毒品者的比率逐年升高,107年終身盛行率為1.46%,近25萬人用過混合非法藥物。 新興毒品變裝千奇百怪,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年輕人千萬不要...

閱讀詳情 »

親子共同閱讀,可以讓父母和孩子藉此培養感情、增進關係,但有許多細節要注意,例如為孩子唸故事時,語調應適時加入感情、從孩子的觀點解讀,讓孩子容易擁有美好的閱讀體驗。 除了挑選適齡的繪本,閱讀時與孩子的互動也非常重要。父母可以利用哪些方式,提升親子共讀的樂趣? 說故事的準備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秘書長李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