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你家年節也有「阿嬤冰箱」嗎? 專家:別弄壞食物美味

你家年節也有「阿嬤冰箱」嗎? 專家:別弄壞食物美味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春節假期已接近尾聲,從年假剛開始準備採買年貨,接著又是除夕年夜飯的重頭戲,相信家家戶戶的冰箱裡,備足了年節所需的所有食材。然而《爆料公社》有女網友直指婆婆要求他煮12道菜,包含做法繁複的功夫菜,不能買現成。她直呼「就算我煮得出來,我們家吃得完嗎?家裡會一起吃年夜飯的家人僅6個人!」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食物放在危險溫度中,容易有微生物孳生,熟食建議在1至2小時內完成食用,如真的吃不完,應妥善保存。


「阿嬤的冰箱」塞太滿保冷力減弱 食物容易腐敗 


不少網友笑稱冰箱如果塞到很滿,那肯定是「阿嬤的冰箱」,還成為網路迷因(網路梗)。顏宗海笑稱「年年有餘」(年夜飯不要吃得太乾淨)等傳統觀念讓許多人家裡的冰箱,連冰箱裡的照明燈都不亮,打開前還得擔心食物會掉出來,最裡面可能藏有3年前買的食材;這些當然會造成冰箱保冷能力減弱,微生物孳生。


顏宗海強調,毒物學的「危險溫度」,是指7°C至60°C的環境,有益於細菌生長繁殖。因此建議,需在1至2小時內吃完熟食,以免微生物汙染。冰箱冷藏4°C能有效抑制細菌,可以延長保存壽命,但不代表你可以放1星期或1個月,仍建議及早食用完畢,吃之前也要用70度以上的瓦斯爐或電鍋徹底殺菌;然食物反覆加熱容易破壞營養素,當然也不建議。


顏宗海指出,每當春節連續假期,醫院就常收治有嘔吐、腹瀉等症狀的病患,經血液與糞便等查驗後,都能確定是微生物帶來的食物中毒,而較為常見的微生物有3種:


▸仙人掌桿菌:在10°C到50°C都有繁殖能力,在米飯等澱粉類食物,或是煮過的湯品、肉製品等較有可能生長。


▸金黃色葡萄球菌:最適合的生長溫度在35°C至37°C,各類食物都有可能孳生,包括沙拉、糕點等。


▸諾羅病毒:通常附著在海鮮,特別是生食的海鮮,最容易有諾羅病毒。


食物保存時要規劃冰箱的位置 超過保存期限別吃下肚


顏宗海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在疫情爆發後,因食物中毒求診的病患有減少的趨勢,推測這可能與國人已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有關,這也正是用餐前務必做好的重要清潔步驟。其他還有許多該注意的細節整理如下:


▸保存時要規劃冰箱的位置:放冰箱保存的時候,生的食材與熟的食材分開放,避免交叉污染。特別是肉品應放在下層,以免血水汙染其他食材。


▸食用前先檢查保存期限:超過保存期限的食品,即使外觀沒有異樣,氣味正常,仍建議丟棄,不要食用。


▸清掃廚房:下廚前徹底清潔廚房,「抹布」這個容易忽略的東西,也要清洗乾淨;潮濕是微生物的最愛!


▸生食熟食分開處理:生食熟食的墊板須分開使用,混在一起用恐交叉感染。


▸不要放太滿:網路迷因「阿嬤的冰箱」顯示很多人家裡的冰箱塞滿食材,這是很危險的!顏宗海提醒,冰箱存放過多食材或是頻繁開關,都會造成冰箱溫度上升。冰箱溫度必須維持在4°C,超過都不利食材保存。


▸食材需加熱完全:如前所述,加熱完全後才能有效殺菌。


▸用餐前洗手:用餐前先洗手,使用乾淨的餐具,才能有效避免食物中毒。


更多NOW健康報導
▸立春養生吃對食材虎哩健康整年 營養師挑選這4種食物
▸年假追劇久坐肩疼、腰痠、手腕痛 3個90度坐姿保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不少民眾認為染髮劑會致癌,其實這是過時的觀念,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陳冠伃表示,「大部分的國際研究中,都是以動物實驗為主,並沒有足夠的人體實驗資料可以證明,染髮劑與人類致癌有關。」且現代的染髮劑成分不斷改良,已經大幅淘汰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若要染髮的民眾不用太過恐...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今(22)日新增2例本土個案,均為住在基隆地區的女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兩個案互不認識,並無關聯性,因Ct值都很高,病毒量極低,應屬舊案,評估對社區影響很小。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案16461是印尼籍30多歲女性家庭看護工,5月20...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67歲李姓台商叱吒商場好不威風,但私下卻深受勃起障礙所苦,每天入夜後總是垂「頭」喪氣,期間雖嘗試使用藥物治療卻不見效,妻子數年來也只能隱忍,為填補夫妻關係,他與醫師溝通後,決定植入半自動人工陰莖,讓他可以「隨時開機」,不僅解決自卑困擾,也重拾家庭和諧,可謂一舉兩得。睪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賴以玲/台北報導】根據WHO最新統計顯示,2020年乳癌已首度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最新癌症報告也顯示,當年度不到50歲就新確診乳癌人數竟突破5,000人,其中「極年輕型」(35歲以下)超過400人,不到40歲確診者更高達1,200多人!因年輕型乳癌普遍具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