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宛如新生

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宛如新生

台中1名59歲周阿姨年輕時走路經常感到雙腿無力、搖搖晃晃,造成腰部、鼠蹊、膝蓋不適,雖不影響生活,但總被笑說「像素還真走路」,直到去年雙腿開始疼痛導致無法久走,更影響工作表現,赴醫檢查確診為2側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併嚴重髖關節炎,經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後症狀終於大幅緩解。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任唐國民表示,患者雖曾嘗試藥物、按摩、拉筋、整脊、推拿等治療,但效果有限,令她十分苦惱,就診後,先後安排接受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目前術後走路不再疼痛,也比之前更有力氣,透過復健加強下肢肌力訓練,預計數周內即能回到工作崗位(視個人情況而定)。

唐國民說明,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是因患者於嬰幼兒時期髖臼發育不正常,導致髖關節解剖位置結構性異常,通常嬰兒出生3個月內,可透過全身檢查、超音波等方式發現問題,而開始走路的孩子,可觀察其是否跛行(單側脫臼)或走路如鴨子一般搖晃(雙側脫臼)而提早發現症狀。

唐國民指出,若患有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的民眾,未能於早期接受治療,成年後容易造成嚴重的髖關節炎,需接受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就得切除損壞的關節和股骨頭,再安裝人工髖關節,雖然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患者術後恢復快,但此手術困難度較高,仍需有經驗的醫師執行,以達較佳的預後。

唐國民提醒,人工髖關節再置換的困難度,遠比第1次手術高,為降低關節再置換的機率,建議患者術後應控制體重,以減緩關節勞損,並適度的運動,加強訓練肌力、提升骨密度,減輕關節磨損的機會。

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宛如新生
▲髖關節X光片比較,(左)紅圈處為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合併嚴重髖關節炎,(右)為接受2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後。(資料來源/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圖/健康傳媒製作)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文獻指出,約50%罹患周邊動脈疾病的患者都須接受截肢手術,且洗腎患者發生周邊動脈疾病的機率為22.8%,不到五個患者就有一位罹患此病;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楊淵博指出,動脈血管硬化恐發生在全身任何地方,若發生在四肢周邊的血管,就稱為邊動脈阻塞疾病。周邊動脈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人們會特別準備豐盛菜餚,來度過寒冷的冬天,包括麻油雞、燒酒雞、薑母鴨、羊肉爐、火鍋店等總是大排長龍;北市聯醫陽明院區營養師黃萾芬表示,補冬食物不外乎是富含高油脂、高普林、高鹽分等菜色,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三高患者,應避免攝取過多,可採少加工、少油、原味、減鹽和五蔬果...

閱讀詳情 »

根據(英國醫學雜誌)中的研究顯示,礦物質鉀的攝取能夠有效降低膽固醇及降低血壓,這項研究是根據37位罹患輕度高血壓的男女所做出的實驗結果,攝取鉀質八週之後,相較於未攝取的人,血壓呈現大幅的下降,膽固醇也有相當的降幅。從幾項研究所得到的有力證據也顯示,低鉀質的飮食可能導致高血壓。 但是,該如...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