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兒童就醫5妙招 寶貝生病爸媽免煩惱

  時節進入春天,乍暖還寒,兒童抵抗力較差,一不小心就「跟流行」染上疾病,不但小孩難受大人也跟著辛苦。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兒童就醫用藥5招,幫助家長在孩子生病時,能夠正確照護,減少煩惱。

第1招:18歲以下要看小兒科

  由於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至18歲以上才會達穩定狀態,18 歲以下的疾病形態有異於成人,所以世界各國和我國都明訂18 歲以下屬於兒科範疇。小兒科醫師周祖佑說明,兒童疾病的診斷和大人不同,例如小朋友眼睛紅,可能是結膜炎、可能是腺病毒感染,若合併發燒症狀,也可能是影響一輩子的後天性心臟病川崎症。

第2招:就醫時機看發燒、食慾、活動力、脫水

  另外,許多家長對於就醫時機感到困擾,哪些症狀須即刻就醫?周祖佑指出,若飲食和活動力正常可在家觀察,但是若有發燒、胃口減少、活動力下降、甚至脫水症狀,必須儘快就醫。孩子身體裡水份占比較大人高,脫水症狀不可輕忽,脫水症狀包括小便黃臭、哭無眼淚、發燒無汗、前囟門(嬰兒前額接近頭頂柔軟跳動的部位)凹陷等,可能需要就醫給予點滴治療,千萬不要只在家裡補充運動飲料。

第3招:白開水餵藥最好 避開交互作用

  良藥苦口,餵藥時刻常上演親子大戰。把藥摻入果汁、牛奶裡服用,或許可以減輕孩子的抗拒,但應注意藥物與食物之交互作用,以免影響藥的效果。例如抗生素不可與牛奶同時服用、抗組織胺藥物不宜與葡萄柚汁一起飲用,正確的服藥方法還是以白開水配合吞服。

第4招:用藥遵照醫囑,留意不良反應

  兒童用藥方面,近年來政府及民間均推廣使用專用劑型,例如藥水、懸浮劑、粉劑、咀嚼錠。周祖佑說明,並非所有藥物都有兒童專用藥劑,主要是因為藥品上市須經過臨床試驗,但基於倫理,不會以兒童來試驗,所以難以單獨評估兒童用藥的風險和效益,臨床上仍常使用成人藥品來調劑。

第5招:病程說清楚、療程問明白

  小病人對自己哪裡不舒服,往往無法明確表達,家長如何與醫師溝通,決定醫師能否確實掌握病情及正確診斷,因此,兒童就醫的醫病溝通益顯重要。此外,家長應在短暫的看診時間掌握治療照護資訊,可詢問醫師孩子罹患何種疾病、治療規劃、治療時間、病程可能的變化、用藥注意事項及副作用等問題,以使孩子得到適當的治療照護,能儘速康復。

相關推薦

各縣市政府已在6/15開始為長者們施打疫苗,但近日長者施打AZ疫苗後死亡的事件頻傳,指揮中心也表示,目前沒有報告顯示接種後的死亡個案和疫苗有直接關係,而大部分的長者本身都有慢性疾病。至於將於下午抵台的第二批24萬劑莫德納是否可供給長者施打?陳時中坦言,在盤點評估後會做出適當的調配。近日長者接種AZ疫...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8)日公布國內新增188例COVID-19確診病例,分別為187例本土個案及1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新增21例死亡。個案分佈以新北市76例最多,其次為臺北市71例,苗栗縣26例。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87例本土病例,為83例男性、10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

閱讀詳情 »

高齡者近日施打AZ疫苗後猝死案件頻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提出各國數據顯示指出,台灣施打疫苗死亡數據位於中間值,若與南韓比較75歲以上施打疫苗死亡情形,台灣死亡率0.87低於南韓1.42,他仍呼籲高齡者施打疫苗,降低重症風險。陳時中表示,疫苗施打這幾天,傳出死亡個案較多,讓各界相當擔...

閱讀詳情 »

【記者 陳顗哲/台北 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8)日表示,已於今日上午與各縣市政府完成召開「全國防疫會議」。會議決議如下: 一、考量目前國內社區傳播風險仍然存在,請高風險地區持續辦理擴大社區篩檢,雙北部分,建議社區篩檢站設置可以民眾就醫可近性為考量,發生零星案例之地方政府建議加強接觸者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