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別惹「經前不悅」的女人?! 高EQ擊退壞情緒

別惹「經前不悅」的女人?! 高EQ擊退壞情緒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許多女性在「好朋友」來訪時有身心不適的經驗,甚至有些人在經期前幾天,就開始出現情緒不穩定、焦慮不安等症狀。有3%至8%的停經前的女性患有經前不悅症(較嚴重的經前症候群),甚至15%患有經前不悅症的女性至少自殺企圖過一次。母親節來了,除了體恤媽媽的辛勞,該如何幫助女性用適當又有效的方式緩解生理期帶來的困擾呢?

治療憂鬱 坊間有藥物輔助

根據一篇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發表於2015年9月份《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s)為治療經前不悅症第一線治療。該研究整理各種治療經前不悅症的方法,包含:精神科藥物、避孕藥、賀爾蒙劑、健康補充品,及非藥物療法,回顧共31項、近4,400名受試者的研究發現,SSRIs對經前不悅症有快速療效。

其他不同類型的抗憂鬱劑或抗焦慮劑,也能緩解經前不悅的症狀。未來相關研究仍須進一步透過標準化測量,了解何種治療計畫最能兼顧療效與副作用的平衡。

經前不悅症 看什麼都不順

台灣婦產科身心醫學會蕭美君常務理事指出,「經前症候群」是一種身心症,通常於經前一週出現乳房脹痛、頭頸背痛、食慾增加、情緒低落、緊張易怒、失眠等症狀,症狀若於經期來潮兩、三天後仍持續,且影響工作、社交等日常生活,屬於「經前不悅症」。

蕭美君常務理事提醒,年齡介於25至35歲且經期不規則者、飲食不均、常處於壓力情境且缺乏運動者、曾流產或有產後憂鬱症者、曾罹患憂鬱症者,都可能是經前症候群及經前不悅症的高危險群。經前不悅症患者日後引發產後憂鬱、更年期障礙,及各種身心情緒疾病機率會高於一般人。

記錄與觀察情緒 找出自我問題

蕭美君常務理事建議女性平常應避免攝取高脂、過甜、過鹹及生冷食物,須調整規律且足夠睡眠、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每日觀察並記錄經期及情緒狀態,了解自己經前的症狀及型態。若無法透過前述方式改善不適症狀,須尋求專業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進行評估,接受治療,避免因拖延病情導致憂鬱症發生。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媽媽可能同時面臨人際、家務或職場等壓力,與長輩同住或長輩住附近且有孩子的女性,如同三明治,當彼此關係出現爭執或不協調時,會使她的壓力增高。因為家中每位成員都有自己的情緒與需求,例如:孩子面臨課業壓力、長輩有看病需求等,包括在工作上無法避免的壓力,女性需要有高EQ,處理家庭中的各式問題。

檢視情緒高EQ 媽媽快樂全家開心

葉雅馨說明,媽媽有經前不悅症,會因為加重的壓力,引發在家中無法溝通、焦躁、怒斥、忍不住哭泣等行為。有這些現象出現,可能是因為生理期或其他原因而處於高壓狀態,提醒家人需要體恤及見機行事,例如:協助分擔家務 (幫她倒水、幫忙叫外食),減少她的負擔。

媽媽需認清及建立自己在家中是重要角色的觀念,善待自己、照顧好自己,才有好的持家能力。建議媽媽降低追求完美的標準,尤其察覺身心不舒服時,別強迫自己打理所有家務,可以詢問自己:「如果今天沒有洗衣服、洗碗,真的那麼嚴重嗎?」養成定時檢視情緒的習慣,並預告家人自己的生理期即將來潮,使他們了解每個月至少有一週需要分擔家務及更多體貼。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291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48歲阿龍為資深國際導遊,博聞多學、口條清晰加上個性幽默,經營歐美團多年,打出不錯的口碑,每個月可接3、4團,存了不少錢,沒想到,新冠肺炎疫情卻險些毀了他的人生,因全球鎖國導致無團可帶、旅遊社因而倒閉,他只好轉行擔任保全的工作。 最近他情緒低落、想法負面,覺得人生沒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你也常感到疲累、胸悶、不明急喘嗎,小心恐是過勞惹禍;《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一書中指出,「過度疲勞」指的是過勞或職業倦怠屬於一種「職業現象」,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慢性綜合症」,是目前國際上關注的健康議題,尤其部分人可能罹患輕微的先天性心臟病,若沒有被檢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乳癌殺手」三陰性乳癌,擴散了怎麼辦?義大癌治療醫院癌症醫療副院長饒坤銘醫師指出,過去擴散的三陰性乳癌以化療為主,不過近來已有免疫治療、標靶治療,尤其是針對BRCA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藥物PARP抑制劑,無論是縮小腫瘤、延長控制時間和整體存活時間都比只用化療佳,呼籲患者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年近60歲的餐廳老闆娘吳阿姨(化名),因為脊椎骨頭持續性的疼痛求診,本來以為是工作勞累導致,卻確診為癌症「多發性骨髓瘤」!因第一線治療復發,當時在醫師的建議下參加新一代抗CD38標靶藥物臨床研究,治療後,如今已穩定控制超過5年半的時間。多發性骨髓瘤 難治療易復發中國醫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