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北榮統計5歲前拔除贅生齒 2次手術比例大幅降低

北榮統計5歲前拔除贅生齒 2次手術比例大幅降低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臺北榮總兒童牙科統計研究發現,5歲前就拔除兒童贅生齒(多生牙),比8歲以後再拔除,術後需再矯正或2次牙齒暴露手術的比例由57%降至3%,而移除手術後發生併發症的比例,與病患手術時的年齡及手術時恆門齒的發育階段並無直接相關。

 

臺北榮總兒童牙科醫師謝春怡表示,贅生齒或多生牙(supernumerary tooth)是指在正常齒列外多出的牙齒。好發於上顎前牙區,並將位於門齒附近的贅生齒稱作正中贅齒(mesiodens)。根據統計,亞洲人發生正中贅齒的比例較高,約有3%至5%,目前有2個研究顯示,台灣的患病比例分別為2.7%及7.8%。通常是因為孩童恆門牙延遲萌發或排列不整齊的問題,並在前往牙科求診接受放射學檢查後才發現。

 

贅生齒發生原因不明,現多接受可能是牙齒在初階生成時,牙板異常增生分化所導致。正中贅齒的形狀及生長方向多變,除了常會造成鄰近恆門齒的阻礙或異位萌發、旋轉、牙根吸收等,本身也有囊性病變及長至鼻腔的可能。

 

11歲廖姓小弟弟,在例行放射線檢查發現1顆高位正中贅齒,並於左側鼻腔見到突起,幸運地此顆贅生齒已完成牙根發育,判斷後續萌發出鼻腔可能性低,且臨床並無其它相關症狀,因此不需進行後續手術,追蹤8年至今並無變化。另1名10歲張姓小弟弟,因正中贅齒導致恆門齒阻生及牙齒排列不正,雖於8歲移除贅生齒,但因正中門齒仍阻生,後續經矯正、2次手術暴露牙齒,及矯正力量後,歷時1年半才回到正常位置。

 

針對未萌發正中贅齒的移除時機,目前仍頗具爭議,許多牙醫師贊成延遲至正中恆門齒牙根生長完成(約8至10歲)後再進行手術移除,以避免手術中傷及鄰近發育中牙胚,但相對須承擔上述正中贅齒產生併發症的可能及錯失恆門齒自行萌發潛能,而需再進行2次手術以暴露阻生恆齒。

 

為了解手術移除未萌發正中贅齒的理想時機,臺北榮總兒童牙科特別將2005至2012曾接受正中贅齒移除手術,術前以傳統或牙科電腦斷層定位,且持續追蹤回診的病童105名,共有145顆正中贅齒,依不同的病患年齡、正中恆門齒發育階段及與鄰近恆門齒位置關係作分組研究統計。

 

結果顯示,正中贅齒移除手術後發生併發症的比例,與病患手術時的年齡及恆門齒的發育階段並無相關性。手術當下有正中贅齒所產生不良影響的案例數54(37.2%),術後續需行矯正或2次牙齒暴露手術的案例數有29(21.7%),其中,在5歲前就進行手術的比例為3%,相較8歲才進行手術者為57%,統計有顯著提高。

 

謝春怡建議,早期手術移除未萌發正中贅齒較能避免日後贅生齒產生之併發症及相關治療,並且在全身麻醉配合電腦斷層定位的使用下,病童的配合能力及術中傷及發育中恆牙牙胚的問題皆能迎刃而解。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膠原蛋白不斷流失,肌膚就容易鬆垮、產生皺紋,補充膠原蛋白對維持肌膚、身體機能格外重要。營養師蔡宜芳表示,攝取魚類、肉類、雞蛋、黃豆等蛋白質食物,都可補充膠原蛋白,食用膠原蛋白保健品也是一種選擇,不過,膠原蛋白產品很容易受胃酸破壞,建議使用第一型膠原蛋白,並具有天然生物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怎麼打完雷射,斑點變得又大又黑?」臉上斑斑點點顯老又難看,不少愛美人士期望打雷射解決,但傳統雷射除斑容易有發紅、反黑的副作用,斑點可能變得又大又黑;幸好拜醫美科技進步之賜,755皮秒雷射問世,透過降低一半能量但又能急速震碎黑色素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反黑的問題。肌膚暗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不少女性頸部細紋很多、有鬆弛困擾,甚至像雞脖子,與臉部肌膚、膚色很不相稱。皮膚科醫師鄭國良表示,脖子出現橫紋,有時不只是老化問題,當皮膚膠原蛋白組織斷裂,就可能產生橫紋,這種橫紋有點類似疤痕組織,若加上鬆弛,治療更需要謹慎評估。多重因素 影響頸部外觀皮膚科醫師黃政傑分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32歲越南籍女性,因感冒造成腸胃不舒服,聽信同鄉友人的草藥秘方,私自到草藥店購買並熬煮後喝湯,一連3天三餐飲用;不料,反倒引起肌膚搔癢及膚色變黃,就醫確診為急性肝臟衰竭。肌膚搔癢、蠟黃 急性肝臟衰竭收治個案的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溫奕志指出,該患者因感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