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北榮統計5歲前拔除贅生齒 2次手術比例大幅降低

北榮統計5歲前拔除贅生齒 2次手術比例大幅降低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臺北榮總兒童牙科統計研究發現,5歲前就拔除兒童贅生齒(多生牙),比8歲以後再拔除,術後需再矯正或2次牙齒暴露手術的比例由57%降至3%,而移除手術後發生併發症的比例,與病患手術時的年齡及手術時恆門齒的發育階段並無直接相關。

 

臺北榮總兒童牙科醫師謝春怡表示,贅生齒或多生牙(supernumerary tooth)是指在正常齒列外多出的牙齒。好發於上顎前牙區,並將位於門齒附近的贅生齒稱作正中贅齒(mesiodens)。根據統計,亞洲人發生正中贅齒的比例較高,約有3%至5%,目前有2個研究顯示,台灣的患病比例分別為2.7%及7.8%。通常是因為孩童恆門牙延遲萌發或排列不整齊的問題,並在前往牙科求診接受放射學檢查後才發現。

 

贅生齒發生原因不明,現多接受可能是牙齒在初階生成時,牙板異常增生分化所導致。正中贅齒的形狀及生長方向多變,除了常會造成鄰近恆門齒的阻礙或異位萌發、旋轉、牙根吸收等,本身也有囊性病變及長至鼻腔的可能。

 

11歲廖姓小弟弟,在例行放射線檢查發現1顆高位正中贅齒,並於左側鼻腔見到突起,幸運地此顆贅生齒已完成牙根發育,判斷後續萌發出鼻腔可能性低,且臨床並無其它相關症狀,因此不需進行後續手術,追蹤8年至今並無變化。另1名10歲張姓小弟弟,因正中贅齒導致恆門齒阻生及牙齒排列不正,雖於8歲移除贅生齒,但因正中門齒仍阻生,後續經矯正、2次手術暴露牙齒,及矯正力量後,歷時1年半才回到正常位置。

 

針對未萌發正中贅齒的移除時機,目前仍頗具爭議,許多牙醫師贊成延遲至正中恆門齒牙根生長完成(約8至10歲)後再進行手術移除,以避免手術中傷及鄰近發育中牙胚,但相對須承擔上述正中贅齒產生併發症的可能及錯失恆門齒自行萌發潛能,而需再進行2次手術以暴露阻生恆齒。

 

為了解手術移除未萌發正中贅齒的理想時機,臺北榮總兒童牙科特別將2005至2012曾接受正中贅齒移除手術,術前以傳統或牙科電腦斷層定位,且持續追蹤回診的病童105名,共有145顆正中贅齒,依不同的病患年齡、正中恆門齒發育階段及與鄰近恆門齒位置關係作分組研究統計。

 

結果顯示,正中贅齒移除手術後發生併發症的比例,與病患手術時的年齡及恆門齒的發育階段並無相關性。手術當下有正中贅齒所產生不良影響的案例數54(37.2%),術後續需行矯正或2次牙齒暴露手術的案例數有29(21.7%),其中,在5歲前就進行手術的比例為3%,相較8歲才進行手術者為57%,統計有顯著提高。

 

謝春怡建議,早期手術移除未萌發正中贅齒較能避免日後贅生齒產生之併發症及相關治療,並且在全身麻醉配合電腦斷層定位的使用下,病童的配合能力及術中傷及發育中恆牙牙胚的問題皆能迎刃而解。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冬天皮膚出現搔癢、脫屑,可別用手抓!皮膚科醫師指出,乾性肌膚、異位性皮膚炎及魚鱗癬患者、更年期婦女、老年人,以及體重過瘦者,都容易發生冬季癢,應避免用手抓,否則愈抓愈癢,更會造成傷口反覆感染。皮膚科醫師李美慧表示,冬季癢是一種缺脂性皮膚炎,因油脂分泌減少,沒有足夠的水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現代人壓力大,不管是人際、工作、或是家庭,長期精神上的壓力可能造成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非常高,其中躁鬱症是較為良性的一種,發生的原因與遺傳以及壓力有很大的關係。由於現代人生活上的創傷,或是長期慢性壓力等都是可能原因,至於季節變化之際,則是躁症好發的季節,除了家屬給予的支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吃膩了甜湯圓、鹹湯圓嗎?不妨試試養氣補血的五色藥膳湯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營養師及中醫師,利用紫米、黑芝麻、紅蘿蔔、山藥、菠菜等5樣食材,製作天然健康的五色湯圓,並搭配養氣補血的滋潤養顏桂棗湯、補氣健脾藥膳湯,不但美味更具養生概念。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台灣男生普遍瘋籃球,而氣墊鞋似乎是打球時的不二首選,但是你知道嗎?天生腳型不好的人,像是有前足內翻的人,如果穿了氣墊鞋,反而會讓長短腳問題惡化、雙腳嚴重變形,甚至會引發嚴重的後遺症。台北中山醫院骨科楊卿潔醫師表示,當我們站立或活動時,主要是靠腳底的拇指根部、小指根部及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