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台灣兒童近視率每5年提早1歲! 兩大發生尖峰年齡是它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日常生活離不開3C產品,不少父母常看著家裡孩子近視度數一路飆升,卻不知如何是好,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廖昶斌提醒,在台灣,近視發生年齡有兩個尖峰時段,一個是7歲至8歲,另一個則是13歲至14歲,而越早產生近視將來變成高度近視的機會也越大。提早預防才能最大化的控制不可逆的近視。

根據全國青少年視力調查報告顯示,台灣近視率節節高升,最大問題在於近視發生的年齡層越來越下降。1983年平均12歲時才變成近視,至1995年時已降為9歲,2000年更降至8歲,平均每5年提早1歲。

廖昶斌指出,近視主要是由於看遠的成像無法聚焦在視網膜之上所造成,大多有眼軸增長問題,也就是軸性近視,國內學齡兒童近視問題大都屬於這一種。一般而言,嬰兒剛出生時的眼軸長平均約17.3毫米,發育完成時的平均眼軸長約23至24毫米,一旦近視,眼軸長每增加0.3毫米即增加近視度數100度。

造成近視的元凶,廖昶斌細數,從基因、環境、人為因素、早產、發育不全到疾病等都有可能。近年來,眾多研究則指出周邊屈光在近視的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動物研究中發現即使中心視覺聚焦在視網膜,但周邊影像落在視網膜後方會誘發眼軸增長,表示在視覺發育過程中,周邊屈光占有一定重要的影響比例。

要控制近視,目前大多透過兩面向下手,一是放鬆睫狀肌,二是周邊離焦。點散瞳藥水就是透過放鬆睫狀肌來達到控制近視的效果;周邊離焦則有角膜塑型片與採用周邊離焦的光學鏡片。

廖昶斌說,其中角膜塑型片與一般隱形眼鏡不同,是讓近視者在晚上睡覺時配戴,利用高透氧硬式隱形眼鏡來暫時改變角膜弧度,使角膜弧度中央變平讓影像重新聚焦在視網膜上,而角膜弧度周邊塑型後,也有周邊離焦的效果;一般晚上睡覺時配戴8至10小時,約有8、9成的人白天不用配戴眼鏡即可獲得清晰視力一整天。

另一方面,廖昶斌說,近年來也有採用周邊離焦設計的光學鏡片,刻意將鏡片的周邊離焦落在視網膜前方,從而避免眼軸拉長的風險,達到控制近視惡化的目標,對於不想使用散瞳藥水或是配戴角膜塑型片者,也是一種新選擇。

廖昶斌強調,高度近視會增加未來眼睛病變的機會,一開始有近視時,就得控制度數避免惡化,才能保護眼睛健康,不管採用何種方式控制近視,重點皆要與醫師討論後選擇,並定期追蹤。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日本腦炎多2例! 男子發燒、咳嗽後「講話不輪轉」急送加護病房

當心!致死率最高6成的「致命蟲咬」 上周全台6縣市連爆14例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記者羅林/新竹報導】 一位僅四歲的女童,被診斷出腦瘤,開刀後腦神經受損,必須做中樞神經的復健,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主任賴宇亮,賴宇亮建議給予女童職能與物理治療,透過治療師協助平衡軀幹,訓練肌肉能力強度,保持關節活動度,排除關節僵化問題,協助盡快恢復正常肌力和活動力,目前靠著定期做職能...

閱讀詳情 »

【記者羅林/新竹報導】 為培育AI醫療影像關鍵人才,工研院特舉辦「醫學影像原理特性與處理技術」、「AI演算技術與醫學應用案例」、「醫學影像新興技術與應用案例」等三項主題數位及實體課程,協助相關醫材研發人員及醫療產業人員,在智慧醫療浪潮下搶得先機,及運用AI進行醫療診斷辨識。 近年來,AI人工智慧技術...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在國際間採購新冠肺炎疫苗,目前上看已有4500萬劑之多,但這樣的量到底夠不夠?針對有專家喊出要買到6000萬劑才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2)日正式表態,強調未來可能因應不同情況也許會新購相關疫苗「但目前的準備應該是夠的」。 台灣在國內外想辦法採購...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 藝人錦雯的媽媽因節儉常吃隔夜菜,結果食物中毒送醫。惜食吃隔夜菜錯了嗎?剩菜隔天吃或帶便當是許多家庭的習慣,也是惜食的表現,但如果保存或復熱不當,可能滋生細菌造成食物中毒,在歷年的食品中毒事件中排名前三的有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