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台灣有624萬人陷高血壓風險 僅2成每周量血壓

台灣有624萬人陷高血壓風險 僅2成每周量血壓
因為工作經常忙得焦頭爛額,自知有高血壓卻裝無感?台灣高血壓學會與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共同發佈「國人血壓認知行為調查」發現,40歲以上民眾有超過七成,為可能高血壓風險族群,換算台灣有624萬人需做血壓管理,但統計結果卻顯示,5人中僅1人每周量血壓。醫師提醒,長期忙碌會導致血壓越高,若持續置之不理、惡性循環下,恐將危及生命。

台灣高血壓學會與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於超商隨機抽查40歲以上共三百位中壯年人士,進行血壓認知行為調查,結果發現,自認血壓狀況良好者,現場休息五分鐘後量測血壓,竟有37%血壓值偏高;已知自身有血壓偏高問題,卻未進一步檢查的民眾中,更是高達七成血壓持續偏高,相當於全台有624萬人需做血壓控制,但卻僅約兩成每周量血壓,其中天天量測血壓者,只有7%。

進一步詢問,受訪者中血壓偏高卻未就醫的原因,四成民眾認為,只是一時偏高,不會真有高血壓;二成一認為,沒有不舒服,所以不需要看醫生;有二成一的人,怕看醫師、吃藥;一成六表示,太忙沒空看。由此可知,血壓控制的重要性被明顯忽略。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文鍾表示表示,國人每天平均工作10.8小時,卻不願意花10分鐘坐下來好好量血壓,用忙碌、裝無感當理由,持續自我感覺良好而不願意正視自身健康,小心長期下來越忙、血壓越高,進入血壓控制的「惡性循環」!

陳文鍾強調,高血壓大多數是沒有症狀的,固定量血壓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然而,若進一步詢問高血壓風險族群,平日是否有不明症狀,有四成有頭痛頭暈、肩膀痠痛、視力模糊等高血壓可能之相關症狀,但多數民眾卻未留心血壓值,因而錯失血壓控制先機。

他說,曾有一名五十歲工廠老闆,長期應酬,飲食高油鹽、生活壓力大,有天開始持續數日頭痛、頭暈,經診斷為高血壓。但治療期間,常因忙碌或感覺良好而自行停藥,在無良好控制下,病況趨惡,導致腦中風,右手右腳不受控,伴隨失語症,一生的工廠事業停擺。


高血壓風險族群 需天天量血壓紀錄


千萬不能放任血壓不管!陳文鍾說,英國研究顯示,在眾多可控制疾病的因子,導致全球殘障及死亡人數的排名中,高膽固醇、不安全性行為等在過去十年排名已下降,但血壓控制不佳仍高居第一名。他提醒,若有高血壓家族病史、平日高油高鹽、長期睡眠品質不佳,符合上述其中一項因子的民眾就屬於「高血壓風險族群」,平日要特別注意血壓管理。

陳文鍾表示,不少民眾表示擔心吃藥會影響工作,因此害怕就醫,但從過去臨床經驗發現,僅採取非藥物治療(如飲食控管、運動等)的高血壓患者,成功控制血壓的機率不理想;然而,搭配持續穩定用藥的患者,血壓較能控制在理想的狀態,腎臟病、心血管疾病、中風機率都大大下降。他說,研究顯示,若進行血壓管理,些微的血壓變化即能降低死亡率!如收縮壓下降2~5毫米汞柱,死亡率即可降低3~7%。

陳文鍾補充說明,高血壓宿有「沉默的殺手」稱號,近三分之一民眾在健檢或超商量測時,才意外發現血壓偏高。無論是否有出現症狀,只要屬於風險族群,就應主動每日正確量血壓,並且加以記錄一至二周;若發現平均血壓值偏高,則應立即就醫向醫師諮詢。



相關推薦

台灣一名58歲的陳女士,受慢性尿路感染約3年之久,服藥兩年多,症狀一直沒改善,尿中常有黃白色懸浮物和臭味,排尿時常疼痛。之前就醫接受腹部X光檢查懷疑是膀胱結石,為了再次確認病情,前往書田診所就醫,結果發現長年來的尿道感染遲遲未好,是一顆約貢丸大小的尿道憩室結石在作怪。替該病患進行治療的台灣書田診所泌...

閱讀詳情 »

「當時知道自己身體已經不行了,但還是硬撐將行程講解完,然後我就昏倒了。」平常注重養生的Vicki是台灣雄獅旅行社的金牌領隊,出國帶團機會頻繁,個性獨立、凡事要求完美的她,長期壓力累積卻不自知,終於在一次澳洲帶團時爆發,當時發燒到43度,突然暈倒在客人面前,而這次的經歷,也讓她開始正視自己的健康,經過...

閱讀詳情 »

忍不住就是想吃一些高熱量、富含葡萄糖食物?這不一定是你「有意識」的錯,而是大腦自然演化的結果。學界發現腦部的食慾調節中樞會受到特定化合物影響,讓我們更想吃充滿熱量的食物。除了源頭管理,科學家也發現另一種來自中草藥的化合物可以加速燃燒脂肪,兩者同樣都可以在未來成為研發新藥的線索。 找到大腦渴望熱量的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