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台灣近十萬人在洗腎 一個步驟不同!染疫住院風險竟高4倍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洗腎人口逼近十萬人口大關,全球洗腎盛行率第一,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洗腎方式卻也是可能左右洗腎病人會不會染疫的關鍵!原來美國最新腎病年報統計發現,血液透析病患因為感染新冠而住院的風險,是腹膜透析的3到4倍,而洗腎病人不僅容易感染新冠,且死亡率較高,林口長庚醫院加護腎臟科主任張智翔就提醒,洗腎方式其實不必「從一而終」,在疫情嚴重情況之下,合適的病人可以轉換方式,降低風險。

根據2020台灣腎病年報統計,國人透析盛行數從2014年7萬5350人,2018年增加至8萬4615人。另外一方面,最新2021年數字更突破9萬4000人。

台灣疫情守得非常好,但張智翔說,在今年5月本土疫情突然大爆發時,在基隆、板橋等地的洗腎中心就分別發生群聚事件,正好印證了國外發生的事也在台灣發現。

為什麼血液透析感染Covid-19的風險比較高?關鍵其實有三,在於場所、時間跟接觸人數,張智翔指出,因為血液透析必須一周跑三次醫療院所、每次進行4小時,但從抵達到離開醫療院所整個過程至少6到8小時,加上過程接觸到的醫護人員、其他病人甚至是接送司機,人數眾多,自然就大大增加了感染的風險。

等不到腎臟移植,目前國內慢性腎臟病人多依賴洗腎維生,而血液透析跟腹膜透析兩種不同洗腎方式,效果、存活率其實不相上下,較大差別在於前者必須到醫療院所進行,後者則可以在家中或任何乾淨適合換液的場所自行操作。

張智翔形容洗腎不是結婚,不必從一而終,事實上血液透析跟腹膜透析兩種不同洗腎方式是可以互換,甚至互補,在臨床經驗上,就有不少血液透析病人因為手臂血管的問題,轉換腹膜透析;亦有腹膜透析病人轉為血液透析,全看當下狀況可以彈性調整。而在疫情籠罩之下,選擇腹膜透析是能降低傳染風險的選項。

張智翔強調,台灣之所以成為洗腎王國,老化、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人口增加,加上部分國人有不當用藥習慣,都加速了糖尿病、高血壓所引發的腎病變,因此,除了遠離危險因子之外,一旦出現有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等「泡、水、高、貧、倦」,骨頭痠痛、皮膚癢、性功能減退等症狀,皆有可能是腎功能明顯惡化的徵兆,務必要及早就醫檢查。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2手菸沒嚴重到會罹癌? 腦袋存有這3迷思恐害你存活率不到7%

冬天生比較衰?11-2月出生嬰髖關節脫臼高2倍 長庚研究找到原因了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防疫有多好?數字會說話。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團隊今(22)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利用真實數據與數學模型證實了台灣的防疫成效,研究人員指出,其中光是台灣採用「有風險就隔離」的策略,相較於「僅隔離有症狀」者,就增加了28.3倍的防疫效...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再5年就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老人的健康、長照議題是燃眉之急,澎湖惠民醫院院長、神經內科醫師陳仁勇指出,「獨居」更是誘發失智症關鍵,因為獨居老人平時少與人際互動、缺乏社交,較容易演變成失智,一旦失智,將是長照的最大挑戰。 離島的老...

閱讀詳情 »

產後憂鬱是什麼?為什麼喜迎新生兒,媽媽們卻容易出現憂鬱症狀呢?好夢心理治療所院長林晏瑄臨床心理師表示,產後憂鬱的原因至今尚未有定論,目前認為與荷爾蒙波動、身心狀態、社會壓力等因素有關。林晏瑄心理師叮嚀,產後情緒情緒低落、憂鬱等症狀其實非常正常、也很常見,若症狀持續逾兩周建議接受醫療協助為佳。  生產...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國片《無聲》正引發國人對兒虐事件的關注,而林口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今(22)日發表最新研究更發現,兒虐的陰影恐怕久久難以擺脫,甚至造成終身疾患!研究發現高達5成的寄養機構兒少有終身精神疾患,其中最常見的是行為規範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